南极中山站相关论文
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追梦小队开展以“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致敬”为主题的小队活动,以参观......
2010年12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到达南极中山站区,执行为期17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北京积水潭医院外科医生吴全代表该医......
极光卵是极光粒子沉降以磁极为中心在地球南北极地区形成的椭圆带状区域.沿着地球极光卵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的极光粒子沉降区域:22......
袁绍宏这位35岁的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船长,七赴地球的南、北两极。在他现今的航海生涯中,曾经10次穿过的西风带,成功地找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承担的“极地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研究”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66°22'24“S,76°22'40”E)越冬考察期间,作者对夜间极光的观察及对全天空极光照相资料的收集,得出了多数极光......
以南极中山站排污口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中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宏基因组DNA中的16SrRNA基因V3可变区进......
中国南极中山站影像图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张不同寻常的大照片将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南极中山站,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在......
通过观测1991-07-19 ~ 1991-07-20连续发生两次特大粒子沉降时,Omega导航系统G台与南极中山站之间甚低频(VLF)信号传播的相位变化情况......
2015年11月7日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上海顺利启航,近日经停澳大利亚Fremantle港(位于Perth西南19km)各类必备物资补给之后,......
2013年2月7日.正值农历蛇年新春到来之际,由柳工捐赠的两台工程机械——CLG920D挖掘机、CLG856装载机顺利登陆南极中山站.成为柳工历......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
1.教育目的 让学生理解经纬度的几何意义,掌握球面距离的概念.能用数学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本......
中新社南极中山站12月31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正全速驶向位于南极西部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北京时间2011年......
基于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越冬期间获得的气象和海冰观测资料,结合1989—2014年气候统计值,以及2010—2014年中山站海冰观......
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以下简称"科考站")。中共中央总书记......
记者从南极中山站获悉,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对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首次实地探明南极冰盖底部存在地球表面......
利用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南极中山站24个月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形势图,对中山站地区的风要素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研究,本文较......
1中山气象站南极中山气象站建于1989年,海拔高度14.9m,是我国在南极开展气象考察的重要站点之一,目前已初具规模,地面观测系统、发报和......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
从1998年3月7日至1999年11月23日历时21个月,在南极中山站连续采集89个海洋气溶胶样品,本文提供全部样品的13种化学元素Cu、Pb、Zn......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
利用2003年在南极中山站考察期间所获取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传真图对中山站地区冬季的低温及增暖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揭示了这......
2月初,来自中国的"海洋六号"科考船完成了它的南极"首秀",离开南极附近海域。而在南极中山站,"雪鹰601"飞机也已开始了它的正式业......
本课题来源于“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编号:CHINAER 2016-02-02)专项项目。在专项项目的资助下,主要对南极中山站开展风光互......
比较分析了2017年南极中山站3种仪器测量地面太阳紫外B(UVB)波段和紫外A(UVA)波段的辐照度。以Brewer光谱仪测值为参考,国产宽波段......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在1997年以前,我国南极考察船到达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附近水域后,由于没有合适的锚地而多次出现险情。成功地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
11月12日,前往南极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航行在澳大利亚东边的太平洋海域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宣布,此次......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所谓的极夜,就是太阳总不出来,即使天空最亮的时候也是灰蒙蒙,其余的时间都是黑暗的。南极中山站从5月28日开始,正式进入了极夜时期。......
南极中山站地处南极圈内,该地区年平均温度在零下20℃左右。其外部围护结构中间为300mm钢结构构造,外层为100mm厚聚氯酯夹芯彩钢板,内......
本文利用电离层数字测高仪 (DPS - 4)所测的f0 F2和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
根据2008年南极中山站的臭氧气球探空观测和塔层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下降风(Katabatic wind)发生时的普里兹湾......
当地时间2019年2月2号晚间,南极中山站还是极昼,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激光雷达安装项目进行了首次天空测试,于22时许获得原始回......
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的越冬观测平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2010年起,在中山站附近海域选取固定海冰观测点,陆续布放各种自动化观......
随着南极研究的深入进行,人类的科学考察活动对南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南极中山站周围生活污水、石油污染两......
本文以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类项目“水肥一体化气雾立体栽培智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803D221028-2)为......
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近年来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全球变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南极大陆远离人类居住......
全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极地受污染影响极小,因此包括我国在......
利用南极中山站极光全天空摄相、地磁、地磁脉动数据和Wind卫星的行星际磁场IMF观测数据 ,分析了 7个亚暴期间高纬黄昏—子夜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