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怨相关论文
【正】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孟郊:《古怨别》) “悲”是人类的情感基本形式之一,却又是难以表征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它......
自楚辞奠定了古典诗文悲怨凄凉的情感基调起,后代文人的抒发与阐释主要集中在以感物恋生、怀人惜时、追求爱情为主体的生命意识和......
实是实际存在的,虚则是虚幻的。换言之,实为实际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虚则出于联想或想象。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本文论述了冯延巳词感情境界的原质特征及其建构方式.重点指出了冯词的感情基调是悲怨和惆怅,而情景浑融和比兴寄托则是其词感情境......
本文以悲剧理论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心态进行剖析,从主体情感的形成,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悲凉基调的成因,证明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效应。......
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因《团扇诗》被誉为“团扇诗人”,在五言诗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驱暑纳凉的团扇从此也成为了红颜薄命、佳人失......
晏几道(小晏)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文人。他的词一洗其父晏殊词的和婉明丽色彩,形成极为凄楚哀怨的情调,融进了以悲为美的文学精神,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表现出了极浓烈的悲剧色彩,这中间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对于悲剧现象本身的理解,也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两......
悲怨的女人是古代男性文人营造悲苦情境不可缺的构成元素。儒家思想从理论上剥夺了女人快乐的权利。怨苦使作者在道学与人欲之间找......
悲怨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 ,源出于专制社会以及由此决定的作家悲怨人生 ,是人的生命本能要求受到挫折和阻碍......
晚明时期,佛教、道教高度世俗化、民间化,与重心下移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对文人戏曲创作影响很大。晚明杂......
昭君出塞这一重要历史题材,一直为古代诗家所瞩目。据统计古代此题材的诗歌多达700余首。随着朝代变化.从唐以前到元明清,昭君题材诗......
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隐逸诗人壮志难酬之下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不是笑着归于田园的,而是带......
汉代楚歌最能激发人意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悲怨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汉代楚歌中的数量最多、最具典型性。汉代楚歌“悲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