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制相关论文
<正> 新县制是民国史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然又尚属空白的课题。从1939年起到南京政府垮台,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新县制一直在国内......
1938年10月上旬侵粤日军从东、从南向广州进攻,广东党政军纷纷向北、向西迁移。10月19日,省政府主席吴铁城率省府人员北撤至翁源,......
民国“新县制”的本意在于矫正以前重省轻县的观念,提倡以地方自治来加强基层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其抗战建国的目的,四川是当时全国......
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县制,要求重划县等、增强县政府职能、裁撤区署、建立乡镇公所、调整保甲、整理警卫......
1939年9月,国民政府为加强基层组织的统治能力,宣布实施新县制,首先对全国各县县界、特别是县以下乡镇的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整理与......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
保长与保干事是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度过程中的基层行政人员,他们是国家基层政权得以顺利运作的保证。国民政府时期“......
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指导思想、"地方自治"体制的设计以及"自治事业"的内涵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其主要动力是实施国民教育.而国民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则采自广西国民基础教育①.国民基础教育,作......
1940年7月1日,甘肃省执行国民政府的新县制政策,开始在甘肃推行新县制,甘肃新县制工作重心在乡镇,将全省66个县和3个局划分成829个......
新县制下基层民意机关的制度设计蕴含一定的民主元素和规范程序,但就其制度设计的阶级本性、繁杂程序及相互牵制的权利限制三方面而......
新县制下国民教育的兴起,既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近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变革。以广东为个案,根据丰富的档案、期刊......
国民政府于1935年结束地方军绅势力长期控制贵州的局面,随后在县以下推行保甲制,加大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渗透的力度,希望将基层社会全......
20世纪40年代实行的国民教育是国民政府为了配合新县制,实行的一种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新县制下的......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湖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新县制.其内容主要是重新划定县等、扩大县政府组织、增强县政府......
新县制是民国后期国民政府努力推行的关于基层政权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人才措施不力、汲......
南京国民政府以《县各级组织纲要》为基础建构的“新县制”,虽然号称为“自治的县制”,实质上它所实施的仍然是那种“旧”的“官治的......
国民政府20世纪40年代实行的新县制标榜地方自治、还治于民,并且成立从县到乡镇保甲以及各户的各级民意机关,和行政上相配合,力图......
全国抗战的长期坚持,关键在动员民众,而如何做到有效地民众动员,又牵涉到地方治理的诸般问题。为此,国民党在全国抗战时期实行地方......
193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通令各省普遍实行“新县制”以推进地方自治。国民政府借地方“自治”名义,逐渐加强中......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声称“抗战建国同时并行”,重新启动了一度停止的地方自治。这次启动,不是简单地按照以前的规划下令推行,而......
“新县制”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县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力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为长期抗战做准备,二是怎样对基层实施有效的统治,但归根......
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一种新的县以下地方政权制度,是政府为了完成地方自治,进而改造基层政治机构,为最终实施宪政而进行的政治......
本文以国民政府“新县制”下的乡镇体制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回溯清末至国民政府“新县制”实行前......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除了集中资源以应对当时的抗战需要外,也是对当时基层传统政治的一次改造,以图改变国家的正式行政力量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地方基层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各种政治势力随中央政权向基层渗透的深入对地方政治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而推行新县制。广东当局承此政令,在其所辖的国统区全面进行这项工作。当时广......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控制和整合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国家权力的"下沉"过程中,农村合作运动不再是单纯的......
论文首先详细叙述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是经历了由1897年提出建立共和国,实施人群自治的初期阶段......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四川的推行 ,始于 1935年 ,直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四川的最后崩溃 ,历时 14年有余。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四川......
从政治现代化的视角看,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193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开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标志为夯实基层政权而推行的......
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把革命步骤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以训政作为过渡,承上启下,可说是革命程序的重点和轴心......
《堪察加小景》是四川作家沙汀写于1944年的短篇小说,其以抗战时期后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流娼"逆城市化"现象为切入口,截取"示众"这种......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着追求统治合法性与强化社会控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中国传统的保甲制度与源自西方的地方自治在其统治时......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
抗战八年中,安徽的抗建工作是由被称为“新桂系”的广西将领李宗仁、廖磊、李品仙领导下进行的,三任主席在各自任间又因抗战情势、任......
新县制是国民政府于1939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推行的一种基层政权改革。清末以来,随着地方自治思想的传入,各届政府怀着不同目的进行了不......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毛泽东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
新县制中的政教合一,先后经历了政教合长、政教分长、政教相连的演进、冲突和调整。其中的焦点是政教合长中的一人兼三长,是以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