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相关论文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角度出发,选取2005、2009、2013、2017和2019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单元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内各地级市......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高端服务业集聚、研发要素流动影响高端服务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高端服务业竞争力与高端......
港口作为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一般的港......
本文旨在从新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深入阐述区域主体和空间经济组织运行机理,并由此探讨了区域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这对于区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竞争向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转化,使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城市发展在一......
本文首先在对我国近十年来制造业地理集中和地区专业化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分为东部、东北部、中西部三大区域,并较为系统描绘出这......
经济资源的集聚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在许多地区不断强化的经济现象。从南北经济二分法的中心-外围结构,到欧洲、东亚等引领全球经济的......
本文先采用行业绝对集中度具体衡量中国22个制造业企业的聚集程度,选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这一行业作为典型,来分析影响制......
一带一路战略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重塑经济地理的革命,我国利用地缘等优势全方位推进经济合作,打造政治互信、 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备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瞩目.新经济地理模型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生产的空间区......
摘 要: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新型城镇化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城镇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费率......
作为人口聚集地以及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作为空间单位,其聚集理论的形成将对城市的演化过程进行完美的诠释。随着近几年来的市场经济......
1990年代初,新经济地理学和复杂科学都对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以全新的诠释.基本的不同点在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主体......
通过调查现有文献,分析和理解空间经济学分析模型框架下对农业部门这一要素的处理,在对新经济地理基本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农业的外......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
"义乌商圈"发展概况义乌小商品市场自1 982年建立第一代批发市场以来,不断地发展壮大。2005年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土丹利等世界权......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发现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加会通过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贸易自由度和市场......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家强调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构建大都市区成为各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经济学科研究中,空间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以空间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些相关领域在对经济空间的研究界定中,争议和分歧较大,观......
知识溢出是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但怎样估计知识溢出的规模有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使用技术相似性指数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的知识溢出......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
通过利用1987-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集聚特征日......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核心是核心-外围模型,与传统的经济理论不同,核心-外围模型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纳入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了经济活动......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纳入环境管制因素考察FDI区位选择因素。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聚集经济情况下,“污染避难所”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
〔摘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首先分析1985—2012年环渤海地区FDI区位分布的动态演变特征,随后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检......
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框架,研究了要素地域空间集合所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集聚的自我强化和发达地区......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城市是非农产品的生产地,因此城市人口比重与非农产品支......
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角度,综述了气候条件等自然资源和农村工......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
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之争由来已久,但单纯的“制度因素”或者“地理因素”并不能合理解释“浙江之谜”。......
在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把中原经济区25个省级技术开发区作为样本,实证检......
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地理共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从经验上分离导致区域不平衡的这两种因......
本文利用2003~2007年地区产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比较优势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因素的纺织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模型......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协同集聚理论,通过城市级别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在空闻上的相互作用。本文重点检验了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集聚现象,与此相对应的现象是中国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集聚。中国的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作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发展铝、锰、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一枝独秀”、重化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工业集聚和中东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同时,还分析了该理论所忽视的政府经济政策。在上......
城市化和经济聚集是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城市化现象所反映的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与新古典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不相......
本文一改通常传统的经济性理论思维,站在物质需求的角度上分析经济增长的极端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着重把握经济市场的内在循环......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掀起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浪潮,而中国经济实践中关于产业集聚、区域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一幅幅新经济地理图景,......
以平衡地区差距为落脚点的公共财政有两个主要的支出途径:直接补贴落后地区或改善地区间的交易条件。通过新经济地理(NEG)模型比较这......
如果说“大湖经济”把合肥内部力量整合在一起的话,在竞相发力、你追我赶的新经济地理背后,有着怎样的区域经济关系?谁又能借助经济板......
以新一轮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现实背景,提出了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期,前沿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撑作用。......
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最终会引致产业集聚的形成。然而,在开放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对于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
随着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统一定价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由于较高的名义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统一定价产品以增进消费者福利,......
空间经济学(另译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