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者相关论文
<正>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学者邵飘萍的铜像,由中宣部新闻局、全国记协、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二十六个机关团体和新闻单......
隐性采访,用新闻学者的语言,界定为“记者出于特定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是在不通知被摄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
<正>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宣传工作,是军队新闻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此次......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
好的报道多源于成功的采访,成功的采访源于有效的提问。对于记者采访,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在《如何成为好的......
什么叫可读性?国内外有很多解释。西方新闻学者认为,可读性是指新闻作品适宜阅读的程度而言。简单通俗地说,所谓可读性,就是报纸......
以“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内容的“16字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学者针对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而提......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成就的记者,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即要有较为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西方新闻学者和记者将之奉为圭臬。而在我国的新闻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新闻记者总是代表......
根据新闻学者展江的定义,新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后产生的、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具有互动特点的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具体到近几年在......
【摘要】邵华泽先生是中国著名新闻学者,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针对许多记者存在的“重述轻评”倾向,邵华......
萨空了,文化名人,著名少数民族报人和新闻学者,蒙古族,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88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萨空了是20世纪中国文......
<正>2016年5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
在此之前,浙江大学的“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受到强烈关注,最后学校决定开除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而且解聘了中药药理研究所研究......
笔者对2002年关于刘晓庆被捕事件的报道作过调查研究,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使用的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侧记、花絮、......
近年来,关于新闻记者违反职业操守甚至是违法行为的负面消息不断。有一位著名新闻学者说:这还只是冰山之一角。社会上甚至出现这样一......
NO.001 安岗(1918年—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 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天津人。1936年参加革......
【正】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西方国家,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的作品语言更加用心、讲究。因为可读性是新闻步入市场、贴近受众的一个重......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171-01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
1989年6月26日下午2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徐耀魁和副研究员刘力群乘坐的国际列车晚点两个多小时,徐徐开进......
四月的山城春意盎然,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迎来了我国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
在古希腊神话中,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是那把上帝赋予的钥匙。学术研究最终需要打开的何尝不是一个学科的神秘盒子?需要找到的又何尝不是......
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的优势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
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1.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1895年,德国学者科赫教授在海德堡建立了最早的新闻理论研究机构。由于报业竞争日趋......
什么是特稿?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在新闻学中,特稿(feature)是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袋子,它可以写太阳下的任何事物——......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不同近些年来,亚洲的一些新闻学者在分析研究中西方新闻现象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中西方新闻界不仅在技术操作层面上......
近年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标榜“形式为王”,还是宣称“内容为王”,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争夺市场份额,报纸内容同质化和新闻职业操......
【正】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传播者与评论的受......
最近,《纽约时报》发表的关于中国一媒体有偿报道乱象的文章,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其中引述新闻学者孙旭培的话称:“腐败在今天的中国......
典型报道的本质是对特定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重点、深入的报道。其目的在于指导工作、引导舆论、强化宣传。理论上讲,人......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
7月6日,北京,天通苑。笔者走近这位被人称为“中国最为敢言的新闻研究学者”,一位三十余年来致力于新闻自由、新闻法、新闻改革三大敏......
江泽民同志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四个'大力加强'、二十......
近些年西方某些新闻学者否认客观报道,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客观报道是做不到的.为此,美国1996年新闻工作者协会把多......
作为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度报道已经被国内新闻学者探讨和研究了近20年.总体而言,有关研究多从业务角度切入来探讨深度报道,......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过:“写好导语等于写好消息。”什么是导语?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先导,位于消息的开头。它是紧接电头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就说:“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
<正> 时常听到年青的记者和通讯员抱怨捞不到重大新闻,不能一鸣惊人。殊不知,采写小题材的新闻,也可大爆冷门,这就需要掌握以小见......
本文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学者的学术人生发展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当代中国30位新闻学者展开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中国......
<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把孔子这句话引伸开来说,新闻自由也存在着“正名”问题。由于新闻自由的名不正,引出......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股时评热潮,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
近读方延明教授的《方延明文化三论》(中华书局,2019年12月),颇多感慨,虽然与他相识近20年,曾零星读过他的专著与论文,时隔多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