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兹湾相关论文
根据1998—2006年中国6次南极考察期间用改进的北太平洋网(330μm, 0.5 m2)采集的夏季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样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浮游......
1.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磷虾和纽鳃樽在空间分布上磷虾密度较高的站位几乎全部位于64–67oS之间。各航次中站位之间磷虾密度变异较大......
在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对所经海域及普里兹湾站位进行N2O采样观测,并运用新型CTC顶空自动进样器......
226Ra、228Ra是研究海水运动的理想示踪剂。由于半衰期的不同,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海洋学过程研究。本文以22......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了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应力场及其动力学,采用S波分裂旋转相关法,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回收的3个站位海底地震仪......
利用中山站 1 989年建站以来和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同期气象资料 ,分析了普里兹湾地区短期气候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 ,该地区温......
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 ( 1 998年1 1月至 1 999年 2月 ) ,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
利用1989~2000年现场观测的气象资料,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在南极考察船上接收的NOAA卫星极轨高分辨的卫星云图,研究了普里兹湾气旋的......
基于中国第28、29和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CTD数据,利用Thorpe尺度方法计算了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湍动能耗散率,分析了其分布特征,......
在第一版国际南大洋地图集(the Internation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Version 1.0,IBCSO V1)的基础上,利用现......
利用25次南极科考获得的海水样,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AAS)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含量,研究了东南极普里兹湾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下海水......
基于普里兹湾西北侧海域ANT29-P4-03沉积岩心14 C测年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分析结果,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分的气候环境意义。黏土矿......
利用 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 15和 16航次 )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戈氏长腹水蚤(......
报道了2001/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37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经初步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37属86种,其中硅藻在种类......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普......
南极普里兹湾是我国南极中山站建站的重要依托海域 ,是科考船前往中山站进出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普里兹湾近岸的中山站附近海域概......
为了解南极普里兹湾夏季不同层次海冰及冰下海水中古菌丰度及群落组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lter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
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测定了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的细菌生产力,并对细菌生产力的水平、垂直分布......
本文使用中山锚地选址测绘资料及考察记录,对中山锚地现代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中山站附近海湾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水深变化......
本文研究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丰度,并就δ15N与POC、PON 等生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对δ15N含量分布......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
本文利用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观测的LADCP、 CTD资料,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内埃默里冰架前缘水域......
1999/2000年的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15个,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 1 999/ 2 0 0 0南半球夏季 )运用3H 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
利用中国第21—27次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锗(Ge)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普......
分析"雪龙"号2011年在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外缘一条断面上24个站位的CTD观测结果,发现有以下一些水文特征:普里兹湾西部,在71—72°......
普里兹湾位于南极洲东部大陆边缘,其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认识白垩纪冈瓦纳古陆裂解和新生代大陆边缘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磁、......
根据2002年及2006年南大洋普里兹湾浮游动物和环境调查资料,对普里兹湾磷虾幼体及被囊类纽鳃樽的分布和丰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出露大量泛非期花岗质岩类,利用I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达尔克花岗岩、蒙罗克尔花岗岩和阿曼达花岗......
普里兹湾是南极科学考察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及其周边海域获取的3个短柱样品......
本文主要利用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资料,概述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进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开展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
Ship-based sea ice observation data (concentrations, ice thickness, topography and overlying snow cover) were collected ......
在2013—2014年南半球夏季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的反照率进行了走航观测。利用安装于破冰船船头的高光谱辐照度计测量入射和反射的......
在"高硝酸盐低叶绿素"(HNLC)海区,铁被认为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因子,这个"铁假说"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海洋环境还需要实验的验证......
本文利用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态系和生物资源考察所得的52个CTD测站资料,分析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温、盐跃层的类型、分......
在南大洋海冰区碳循环的研究中,初级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本文就中国南极科考第15、16航次的观测结果,着重讨论普里兹湾......
以HNO3-H2O2为消解体系,采用微波对沉积物进行消解,建立了普里兹湾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方法。从......
期刊
利用中国第18,21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BSiO2)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普......
利用中国第18和21次南极考察获取的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糖类和有机碳的分布......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
作为全球底层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在全球的经向翻转环流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南极底层......
持久性污染物由于其具备高毒性、蓄积性、持久性等特征,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由于持久性污染物大多为半挥发性......
南极普里兹湾是我国南极考察的重点区域,这里有季节变化显著的海冰以及东南极最大的埃默里冰架,海冰和冰架过程及其变化对普里兹湾......
利用中国南极考察获取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10个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内GDGTs含量为27.69......
基于Thorpe尺度方法,利用CTD数据,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Thorpe尺度和湍流扩散系数,分析了观测区域(64°~69°S,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