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分子相关论文
摘要:对于提高锅炉热效率而言,除垢是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除垢处理方法非常繁琐,并且不能彻底清除污渍。本文以常见的物理除垢、阻垢......
怎样认识分子? 可从四方面来认识:①分子是一种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的极小微粒,它的体积小,数量多.一个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埃=10-......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科学素养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如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结合数学知......
你也许看见过液晶平板电视机(图1)或用过电脑液晶显示屏。这种液晶显示电视、电脑液晶显示屏所显示的彩色图像与玻璃显像管相比,更加......
一、什么是分子 据说有一天,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从地上抓起一块泥土,对他的学生说:“我发现伟大的原理就隐藏在我手里这块天然的......
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分散稳定性是纳米流体研究工作的前提。本文利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尝试从微观角度研究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如何分析流体产生的压力和压强?如何分析流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如何计算流速(或流量)以及对流体做的功?......
如果有人问你物质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时,体积是变大还是变小,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变大,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很多水的凝固现象,如夏天把水......
从分子运动论出发,应用波尔兹曼分布定律阐明了液体附着层中分子数密度的分布规律,从而说明了液体润湿和不润湿现象的微观实质。......
本文从能量均分定理入手深入探讨了关于温度的定义问题,并指出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温度不是很低的非理......
为深入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规律,可以利用DIS自制教具并进行必要的创新设计,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液体表面张力与液体种类之间的关系,以......
提出超流动性的孤波模型.用液体的准晶态的谐振子模型,导出描述液体分子运动的波动方程.在一定条件下导致非线性薛定锷方程并具有......
目的是在液体分子的分布符合局部Gibbs分布(正侧系综)的条件下,从Euler K泛函方程推导出描述液体平均密度,平均速度和平均能量演化的方......
声化学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门化学学科,1986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声化学研讨会标志着这一新的化学学科的正式出现......
分子动理论是整个热学的基础,从微观的角度,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认识热现象是研究热现象的重要方法,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求分子的直径、分......
液体分子要在液体中作一定程度的偏移,需要克服一个高度为W的势垒,这个势垒就是该液体的活化能.活化能是表征液体本身固有性质的一个......
金叶同志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中第80页上“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这一观点是要加上条件的,因此当然是错误的,需要在教学......
溶液中的微粒由于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胡乱冲撞而使科研人员对它们的观察变得非常困难。目前,科学家采用激光手段(如“光镊”)控制这......
1增补原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53面关于同种分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书上没有设计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对这一知......
<正> 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概念是教学难点之一。课本上采用演示实验方法和液柱模型法介绍液体内部压强及其性质,这种处理......
<正> 在新编高中物理教材《甲种本》和《乙种本》的分子运动论和固体、液体的性质的章节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市1999年“精品课大奖赛”选择了“分子热运动”这节课作为主讲内容.竞赛中,在讲授关于布朗运动“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本文从液体汽化的机理出发,导出γb=RC″Tb-Φ(C″)=f(Tb,C″),提出:γ=5057+18.2tb+3.20te。此式以70种纯质验算,平均误差1.72%,远比Ki......
<正> 一、引言 以液体为工质的流体机械在各类工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各种类型的工业用泵最为突出,其所消耗的能量......
<正> 本文试图就浮力的实质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赐教!关于浮力,几乎每本书上都写到,浮力是由于流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
<正>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布朗对物理学的贡献是发现了著名的布......
<正> 很多现象说明,液体的表面象紧张的弹性薄膜,具有收缩的趋势,因而在表面内一定存在着张力。设想在液体表面上划一根直线,直线......
所谓理想气体,可视为该气体分子的体积为零,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理想气体只是一种人为的气体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研究结果表......
<正> 中学物理中布朗运动成因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分子太小且十分抽象,无法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得到直接明了地证实.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