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书写相关论文
澳大利亚籍越南裔作家黎南的《船》从世界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孤立”身份的各色人物,并将其生命中的断裂体验和记忆的破碎作为......
从主体建构、家国记忆与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分析了《巨流河》的离散书写。外省族裔如何在尴尬的处境中参与台湾文学主体建构,如何在......
海外几社在继承几社救亡图存、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精卫填海式的实践品格和拓荒精神,开辟海上抗清新局面。传统诗文成为他们......
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战后文坛中崛起的台湾作家之中,真正形成的自己的文体风格的,除了白先勇、陈映真、王文兴、七等生之外,就......
文章以离散作家兼离散译者张错为个案,探讨离散书写与离散译介的关系。张错离散书写中的乡情归依、母语文化坚守和创作语言选择经......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文人就有对个人或群体离散经验的书写,他们大多借作品抒发离家或去国生活的艰难。白先勇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代......
以於梨华为代表的美国华语作家,由于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在海外背负了更深的历史负荷,从而也赋予了他们的离散书写更深的文学内......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
本文为了系统性地解读台湾旅外作家复杂的离散模式,尝试提出边界互涉的多元离散论述加以重新思考。台湾旅外作家的漂流/放逐模式,......
离散族群的文化身份建构是全球化背景下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在《砖巷》中,离散作家莫妮卡·阿里从第三世界移民视角出发,书写了孟......
期刊
作为出生于晚清的民国女性知识分子,游寿的书法美学秉承的是那个时代最为典型的书法美学样式与风格取向。对于一个历经世纪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