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秆竹相关论文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竹材作为新型的工程应用和装饰应用的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茶秆竹(Pseudosasa amab......
本研究针对茶秆竹圆竹存在的浸渍改性的渗透和固着等问题,利用松香作为改性剂,采用真空高压浸渍填充的工艺,对经过碱预处理的茶秆......
研究了雅竹、斑苦竹、满山爆、茶秆竹、大节竹和孝顺竹6种竹的相对外径、壁厚率、秆重等干形变化规律,分析了这6个竹种全长随胸径......
竹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梅松竹”岁寒三友等美称,备受人们深爱。但近年来竹斑蛾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对孝顺竹、箬竹、毛竹、刚......
研究经营茶秆竹笋竹两用林合理的经营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9000-13500株/hm^2密度范围内,新竹平均胸径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在7500-12......
茶秆竹竹鞭绝大部分分布在0 ~ 30 cm土层中.竹鞭生物量与鞭长、鞭径呈正相关.壮芽比例是1龄竹鞭的较少,随着鞭龄加大而增多,然后又......
研究结果表明:(1)"谷雨"至"立夏"是茶秆竹的出笋期,历时40 d左右,在出笋后10~25 d,是出笋高峰期,约占出笋总数的71%~84%.幼竹高生长......
研究在马尾松(24年生)下留养茶秆竹培育复层林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间伐后留养7年马尾松胸径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ck;平均树高......
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 McCl.是我国南部湿润地区典型的混生小径竹,其竹材优良且笋味独特,是我国笋竹两用优良竹种.为了更好地......
据《怀集县志》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约1840年),广东省怀集县就开始了出口茶秆竹。新中国的或立.给怀集县这一宝竹镀上了金环,直至......
通过对茶秆竹的鞭芽及幼竹——成竹生长规律的观测,结果表明:茶秆竹的鞭芽于8月上旬开始分化,鞭芽数随着鞭龄的增大而降低.当年的......
为探索茶秆竹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本文应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茶秆竹林叶面积指数与年龄、胸径、立竹密度、留枝盘数等因子的相......
野生茶秆竹垦复改造措施的田间试验结果,不同垦复改造措施对次年出笋数量,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的影响高低、显著顺序为:浅翻......
对12个月的茶秆竹进行细胞壁解剖特性和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以及颜色反应鉴定木质素的存......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茶秆竹的密度为0.873g/cm^3,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达到了276.6MPa和21060MPa,属于常见竹种中的优良品种......
报道了怀集县危害茶秆竹竹笋的淡竹笋夜蛾、笋秀禾夜蛾和竹笋禾夜蛾等3种夜蛾科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
文章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方法,调查粤西北山区茶秆竹生产历史和方式,总结了产地人们认识、利用和管理茶秆竹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应用趋势面分析,采用2因子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 竹密度(N)和胸径(D)关系的回归模型,分析单因子......
通过对5种S增长模型的比较及组合选择,结果表明:S增长模型都具有单调性、渐近性和拐点,此特征能客观地反映诸多自然和经济规律.通......
林间抽样调查表明怀集县境内共发现危害茶秆竹的竹笋夜蛾4种,经鉴定为:淡竹笋夜蛾KumasiakumasoSugi、笋秀夜蛾Apamea.apameoidesDrau......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
以怀集县气象台1981—2010年气候资料,分析怀集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对茶秆竹种植影响,并提出针对性防御措施。......
对12个月的毛竹和茶秆竹进行了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实验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鉴定了木质素的存在,并且利用组织......
以明溪县夏阳乡和永安市罗坊乡自然起源的茶秆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的观测和系统的试验分析,揭示了:(1)竹鞭、竹笋的生长发育规律;(2)茶......
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本底数据,是研究碳汇的基础,也是评价植物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茶秆竹特产于粤西北,品质优良,历史悠久,驰名海外。需要保护并充分利用茶秆竹的种质资源,实现对茶秆竹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对茶秆......
为优化茶秆竹林抚育模式,探明抚育后的新竹生长总体影响与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在福建明溪天然茶秆竹林进行抚育模式(常规全面锄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