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相关论文
《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是经世派推行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它能够借着漕粮海运的东风引发连锁反应,证明改......
道咸新学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其"务为前人所不为"的态度既是学问的自然扩展,也显露出明显的"造反"意味,使清代学术在很......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本文......
清末民初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初生期.与初生相应的,是他们正在别成一种社会群类,又常在脱散而不能归聚之中.知识人养成于学堂之内......
2017年是钱基博诞辰130周年暨逝世60周年。同为学者,他不像其子钱锺书那样誉满天下,对经史之学的精通却丝毫不让其子。他曾自述“务......
新宠玲珑登场 5月13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玲珑新锐”的2008索尼数码摄像机新品发布会,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了......
摘 要 中国当代法学究竟应否定位为西学,这是中国当代法应该被塑造成何种学问的思维起点。虽然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法学从一开始就与......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学生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志向远大的接班人,离不开......
围绕学、政、教分析晚清中国的知识转型,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基本线索:其一,“教”与“学”之结合构成来华西人“援西入中”的基调,区......
[关键词]小切口,西医东渐,西学东渐,大历史 一、教学设计思路 晚清“西学东渐”,既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又与洋务运动、戊戌变......
关键词 高考天津卷,文综,严复文化观,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42-05 对中西文化的......
摘 要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先后有36名中国译者担任“笔受”工作。作为最早系统接触并译介西书的知识分子,他们主要来自江浙地区,大多是......
摘要: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是伴随着文明古国在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而一同成长起来的。大学的诞生是末代封建......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此校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光绪皇帝实行的新政废除后,唯有新政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是为......
摘 要: 在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清政府建设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洋务学堂。面对几乎从零起步的近代中国船政事业,聘请洋员成......
摘 要: 本文以严译《群学肄言》为研究对象,考查严复对西方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融会贯通,主要表现在文体、换例、增译、......
摘 要: 中西文化比较是中国人处理西学、理解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从体用范畴入手,摆脱传统以物质、制度和精神这样三个层次来划分......
[摘要]邓小平切实立足于现代中国国情,以开放的胸襟、求实的态度促成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观的综合创新。邓小平西学观突出特点有三:一......
摘要:目前学术界忽视了抗战爆发后冯友兰在中西对比过程中的一个民族化、个体化的转向,而这个转向与冯友兰追求现代化的努力和合转生......
摘要: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藏有乾嘉学者江声(1721—1799)所著近市居本《恒星说》。他用小篆字体写此书有两个原因:一是乾嘉吴派重......
摘 要: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
展望未来,我们并不是仅仅看到明天或者后天,而是应展望以后30年是什么样子。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显著增长,数亿人口在40年间摆脱......
人物简介:秋风,原名姚中秋,1966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山长。著有《重......
此前20年,国学教育的主体主要在民间,方法尚未完善,体系尚未形成。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部分的国学教育,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
不盲目自大,也绝不崇洋媚外,这是余英时先生进行国学和中国人文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一贯路径。本着人类文明发展“大同而小异”的......
摘 要:如何认识晚清中国西学东渐过程的逻辑是西学东渐史的一大热点。熊月之先生继学界的普遍说法后,提出一番独特的见解,其在《西学......
西学在清代中国的第三阶段,无可避免地进入全球工业资本主义的一环。就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指出,东西方发展的“大分流”并非......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界意识到原先“蕞尔小国”的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原本是其文化母国的中国前面,于是,赶紧派人向日本学习......
对于清末的传统教育,国人一方面不愿意提及那个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时代中的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借此来衡......
毛泽东受教于中国传统文化,少年时期便熟读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以及明末清初大批思想家的文章,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