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之知相关论文
自明末传教士来华,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由此开始。清初,在民族情感与文化差异的交织下爆发了杨光先反教案,以......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何者在先是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争论的焦点,其中亦蕴含着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中,......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认为理学家的“见闻之知”有相类似于......
在武术文化阐释"主观意象化"的学术背景下,武术哲学思想被主观强制性解读现象严重,以至于出现"无根之学",导致国术与国学产生断裂......
"思想品德知识"与"数理化知识"的区别相当于中国古代"知识观"中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别。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解释和强调......
中国哲学知行观不仅丰富人们的价值理念,而且指导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随着近些年来,西方哲学思......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
以往学者对于张载“知”论的关注,往往侧重于“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乃至“诚明所知”的区别。然而,张载以“气”为核心所试......
中国虽然缺乏知识论传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知识论思想。张载关于“见闻之知”的思想涉及一系列与知识论有关的问题,如外物、认......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
王阳明从早年"取竹格之"至龙场自悟"吾性自足"的为学进路,其实就是沉潜良知与见闻之间紧张关系的过程。王阳明并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不......
张载和徐敬德是中朝两国气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想既包含着独特的气哲学思想,又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思想、人性论思想和......
王阳明在晚年《答欧阳崇一书》中,就良知与见闻之知、良知与理性思雏、良知与集义笃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辩析。他认为良知不滞于见......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
阳明师弟良知与见闻之知之辨是宋儒辨别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进一步开展.王阳明确立良知与见闻之知关系的四句原则,欧阳南野和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