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瓦厢相关论文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全河改流山东,改夺淮入黄海为夺大清河入渤海,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自1920年代开始,......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
本文根据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来的历史记载和一些桥址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对山东河段历史演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看......
历史上的黄河曾多次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是距今最近的一次。这次改道!奠定了今天黄河的流势,同时也引发了晚清历史上咸、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西力东渐下的近代社会,国势衰微,黄河久疏治理河患不断。丁宝桢,晚清时期较有作为的官员;为官山东期间,创......
<正>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又以其奔腾不羁、河患频繁著称于世。黄河的变迁是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的。研......
明清时期的张秋镇官美堞张秋曾是山东西南部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大镇。其地名最早见于记载是在汉武帝元光年间,即公元前134—129年((东阿县志)#3)。......
【正】 漕运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保证官吏俸饷,宫廷糜耗以及巨额军粮等需要,凭借其政权力量,将从农民手中征收的漕粮进行转......
“华夏水患、黄河为大”,1855年,奔腾不羁的黄河在铜瓦厢决口.由此而形成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这也是距今为止最近的一次改道。......
期刊
天灾兵祸对叛乱的产生或者发展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代农民反抗史上,捻军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郭豫明先生曾言:捻军使得“清朝......
<正>邹逸麟曾经指出:"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必须首先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而要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自然也就离不开黄河的历史"。......
<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是黄河变迁史上第六次大改道,也是最后一次改道。1850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下游流经山东地......
期刊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licies of Qing water management,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e techonology of water projects an......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下游普降大到暴雨,河水猛涨。六月十九,河南开封附近的铜瓦厢大堤,再也抵挡不住汹涌洪水的反复冲刷,......
<正>地球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距今70万年)以来,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黄河主河道携带大量泥沙出太行峡谷进入中原,环鲁中山地三面漫......
1938年黄河决口泛滥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决口并非天灾,而是中国政府为了阻止日军前进自行将黄河大堤掘开的。然而长期以来,......
公元1128年,南宋赵构政权为阻止金兵南进,决开黄河,造成黄河长期南泛,夺淮入海。直至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发生了大水,河南境内水位骤......
期刊
<正> 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大敌。人类一直在同各种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
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周述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由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中原大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块......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于河南郑州决口,这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改道后最严重的一次水患。为堵筑决口,清政府不惜......
在史前地质时期,据说华北大平原是一个海湾,山东地垒地带是海湾中的岛屿,后来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冲积扇逐渐连成一片,形成......
<正>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从清同治五年(1866)升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调升四川总督到在去世的近二十......
铜瓦厢改道是黄河变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分析黄河下游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从新构造运动对河流流路、河势演变、河道淤积的影响......
本文摘取部分历史记载,引证了清代铜瓦厢决口的史实并分析了决口后新河道的演变与形成。
This paper extracts part of the hi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