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草菇原产地,也是全球草菇主产区,从最初上世纪60年代草菇大田和简易菇房栽培方法,到现在适于各地环境或生产条件的草菇栽培模式,由于草菇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目前草菇栽培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化、规范化的高效模式。当前,草菇栽培模式有室内层架周年栽培(广东广州、江苏丹阳、福建漳州等)、室内熟料袋栽(广东河源等)、大田纯稻草栽培(广东中山等)、大田玉米芯覆土地栽(山东聊城等)等以及其他规模较小的栽培方式如草菇袋栽覆土等。近年来,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草菇生产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工厂化人工调控栽培草菇这一新模式。室内层架周年栽培草菇,栽培原料主要为废棉,也有将废棉、菇渣(如杏鲍菇渣、金针菇渣等)和中药渣按比例混合后作为栽培原料,经充分预湿、堆沤发酵、上料、二次发酵、播种、发菌管理等流程后出菇,一个周期约15-20天,采收1-2潮菇,转化率约20%左右;在珠三角有草菇场一个菇房一年可栽培22批次,效益十分显著,但也存在栽培原料处理用水过多以及污水问题,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团队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研发的草菇环保高效栽培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原料处理用水过多和污水问题,先后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8)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室内熟料袋栽草菇,利用稻草辅以米糠或麸皮等,经预湿、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等流程后脱袋出菇,整个周期约15-20天,可采收2-3潮菇,转化率可达30%,较传统纯稻草袋栽产量可提高50%以上,该模式十分适合城乡中小规模生产的菇农应用。草菇大田栽培,广东中山的传统做法是在早稻收割、晚稻尚未栽培的空档期,就地利用收获后的稻草栽培草菇,经过整地做畦、原材料处理、播种、发菌管理等流程出菇采收,一个周期约20天左右,可采收2潮菇,并将采收后的草菇栽培废料直接还田继续栽培晚稻或其他作物,形成了中山独特的水稻——草菇、草菇——蔬菜大田轮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在广东韶关还有简易大棚纯稻草地栽草菇,类似中山大田草菇栽培。山东聊城的蔬菜大棚玉米芯覆土地栽草菇,在夏季蔬菜大棚闲置期进行草菇栽培,极大的提高大棚的利用效率;该模式使用完整的玉米芯、鸡粪等为原料,通过预处理、进料、堆料、播种、覆土、覆膜发菌等流程出菇,发菌期仅一周左右,出菇采收期可达30天,整个生产周期35-45天,转化率可达100%,产量高,效益好,采收后的菌渣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