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贝母系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 L)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其功效主要为清热润肺,止咳化痰。湖北贝母原野生于恩施自治州,俗称“板贝”或“窑贝”,民间习作川贝药用,历史悠久,现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中,发展为仅次于浙贝母的第二大主流品种。吴继洲教授等从1979年开始,对其作了化学成分、急性毒性、初步药效学和一般药理学等品质评价的系统研究,发现湖北贝母镇咳、祛痰及平喘的主要活性部位在总生物碱部位。以往的研究发现当提取溶媒为50%EtOH时,提取所得总生物碱部位药效最好,总生物碱收率也较高。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优化湖北贝母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提取溶媒体积三个因素,以提取物总生物碱收率及各提取物镇咳活性的强弱双重指标来优选出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提取条件为以50%EtOH提取3次,每次1小时,提取溶媒为每次4倍体积时,湖北贝母总生物碱的收率最高,其镇咳作用也较强。所以综合总碱收率及其药理效应,得出湖北贝母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即为以50% EtOH提取3次,每次1小时,提取溶媒为每次4倍体积。正如中药的提取分离若在活性筛选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将变得更为有的放矢一样,在中药提取分离的工艺优化中,若能将其生物活性与成分含量相结合, 将使优选出的提取工艺依据充分,更为可信和可行。本文采用的活性和含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