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TRMM卫星13年的观测资料(1997.12-2010.12),给出了亚洲季风区雷暴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发生概率特征。采用闪电频数、85GHz PCT和40d BZ回波顶高定义了雷暴强度和强雷暴事件,并对不同地区的雷暴和强雷暴系统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地区不同强度雷暴系统存在海陆差异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北半球春季时雷暴系统主要集中在低纬度陆地区,强雷暴集中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端及中南半岛;夏季时中纬度地区雷暴最为活跃,雷暴发生概率大于低纬度地区,强雷暴集中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端及中国江淮流域。雷暴数密度较大区域并不一定对应着较高的雷暴发生概率。青藏高原地区的雷暴系统数密度最大,但闪电频数小,对流强度相对较弱,强雷暴比例小。中国东部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地区雷暴系统数密度最小,但对流强度较强,强雷暴所占比例最大。陆地上的雷暴系统集中发生在午后,峰值在15:00-17:00LT之间,凌晨至日出是雷暴低发期,高原地区的雷暴系统发生时间更为集中。强雷暴日变化趋势要滞后于雷暴系统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