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界,通常将"医疗"和"体育"视为通过健康要素而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两个共生系统。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要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指明要通过非医疗手段对全民健康进行干预,改变过度依靠医疗手段对全民健康进行维护的现状,发挥体育在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传统的医疗手段是解决人民疾病问题的快速剂,那么在转型期的全民健身时代,体育是健康领域的强心针,是打破固有医疗模式的核心动力。体医融合推行中"医疗"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受益者,体育政策推行力度的不足以及大众群体健康意识的滞后,普通大众在运动与医疗的安排上普遍缺乏科学性,以锻炼盲目、人才匮乏、知识短缺等问题最为突出,导致在试点推广的过程中阻力颇大,融合貌合神离。研究目的:从共生系统理论的视角对体医融合的内外之困与化解之道进行探讨,对体育、医疗转化为"体育+医疗"的概念及模式的更迭进行话语重组,试图以点带面、由外及里进行逐层突破,以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结果:体医融合现阶段的发展主要从困境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内外两个层面,融合的压力来自外部的失调:将承受下述三者的压力:国家政策的偏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健康意识的转向。融合的阻力来自内部的失衡:联结关系孱弱、部门融合粗放、绩效反馈缺失。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失衡的条件下,要实现模式发展,必须要在外部环境中落实政策,打破政策上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偏向、修正体育保健在模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向。化解体医融合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与阻力,才能够发挥融合模式的作用。研究结论:文章从共生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融合、共存、合作、互利、互补、共进嵌入到融合模式中,以均衡体育、医疗在健康领域的利益分配,促进体医融合模式在试点地区的技术、资源、话语权的融合,推动体育与医疗的整体融合。其中在模式内外压力与阻力的化解上,通过对体医融合互补、互通、互融阶段标准的确立,促进共生系统理论下内外因素的协同共生。其一,话语权融合:体医融合的互补,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理念与体育健康地位的深化,来打破以医疗卫生为主的"体医融合"理念,化解体医融合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的压力与阻力。其二,资源融合:体医融合的互通,将"人"的培养规划以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作为导向,深入剖析相关人才培养与服务模式发展的长期规划方向,促进融合模式的提档升级。其三,技术融合:体医双方的互融,以技术层次的互融作为体医双方互融的指向标,通过对目前"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理念的分析,综合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等手段将分散的数据予以融会贯通,提高数据的效益,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藏的价值,将大众群体的健康标准、健康状况、模式体验感至于严谨的数据之中,以提升模式的科学化水准。同时从"体医融合+"理念出发,构建"体产"思维导向,并通过对体育产业怎样以"体产"思维促进体育与医疗产业双向健康高速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运用新的吸引点带动大众群体对体育的参与度,以体医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体医健康企业为基础,实现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体产"思维进行转向延伸。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联动,以达到以产业链带动模式整体发展的效果,并从健康共生领域利好关系的起点出发,行进到终点再回归到健康领域的利好脉络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以满足对体医融合模式的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