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加压训练应用与机制研究在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尤其是应用研究板块被证实了加压力量训练以低强度的训练能达到传统大强度训练的效果,对促进肌肉肥大的应用效果也十分显著,但加压训练的机制研究仅仅提出了几个可能机制,所以加压训练机制研究还需更多的研究探索。有关文献报道低氧训练能有效促进肌肉肥大,加压所致的肌肉相对缺血缺氧的特殊环境与低氧暴露诱导的肌肉缺氧相似,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受试者在加压训练与低氧训练诱导肌肉缺氧条件下进行为期6周的力量训练,检测其训练后的肌肉围度与最大自主收缩力量,探讨加压训练、低氧训练诱导肌肉缺氧与常氧状态下进行抗阻力量训练对改善肌肉适能的效果,对比低氧暴露诱导肌肉缺氧与加压所致肌肉缺氧对肌肉适能的影响,进一步论证加压训练的发生机制,为加压训练的应用与推广奠定更牢固的基础,为今后加压训练的应用与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招募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30名为受试者,均为男性,随机分为加压组(BFR)、低氧组(Hyp)和常氧组(Norm),三组受试者进行相同的力量训练内容,每名受试者进行4组40%1RM的哑铃弯举练习,每组进行20次,组间间歇时间5min,每周6次练习。加压组受试者采用Master专业加压设备(日本)对上肢进行加压,捆绑于上臂上三分之一处,加压压力约110mmHg;低氧组受试者需在常压低氧舱低氧暴露6h,训练前受试者需在低氧舱静止休息30min后再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需停留于舱内静止休息30min后离开,低氧舱氧浓度保持在16%(正常氧浓度约21%),室温为27℃;常氧组为对照组,受试者只需在训练室内完成练习即可。实验前后测试上臂放松肌肉围度(RMC)和最大肌肉围度(MMC)评价肌肉肥大程度,测试1RM哑铃弯举最大重量评价肌肉最大自主收缩力量(MVC)。实验前后用标准皮尺测量肌肉围度,身体直立两臂自然垂直放松于体侧,用皮尺在上臂最粗处环绕一周,记录放松肌肉围度;用力屈肘使上臂肌肉收缩,用皮尺在上臂最粗处环绕一周,记录最大肌肉围度;采用1RM哑铃弯举测试受试者最大自主收缩力量,测试前采用约10RM的重量哑铃进行热身,随后通过40%1RM的重量计算每名受试者的1RM重量,根据完成情况或完成次数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负荷,直至成功测试出1RM重量,每次测试间歇5min,保证每次全力进行,最好不超过5次,记录最大自主收缩力量。所有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SPSS 23.0作统计学处理,组内实验前后RMC、MMC和MV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组间实验后RMC、MMC和MVC值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F值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根据Tukey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1.在进行6周训练后对RMC的改变:BFR组与Hyp组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分别为9.4%和8.7%,相同的训练内容使Norm组也有所提高,增幅3.6%,RMC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对MMC的改变:BFR组与Hyp组也显著提高(P<0.05),增幅分别为7.4%和7.3%,Norm组MMC提高并不显著(P>0.05)。3.BFR组与Hyp组MVC的提高非常显著(P<0.01),增幅分别为12.8%和11.9%,而Norm组MVC增幅仅有4.3%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BFR组与Hyp组的改变非常接近,是Norm组的2.9倍。4.RMC、MMC和MVC值组间比较:BFR组与Hyp组间三个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Norm组与BFR组和Hyp组RMC、MM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VC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上肢加压训练能有效提高上臂放松肌肉围度和最大肌肉围度,肌肉生理横截面积是影响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压训练也显著提高肌肉力量,同时论证了低氧训练对提高肌肉适能的有效性,加压训练与低氧训练对上臂肌肉围度和最大力量的影响十分相似,证明加压训练提高肌肉围度和肌肉力量与肌肉缺血缺氧的特殊工作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关文献报道加压训练改变机体生长激素水平等机制也很有可能与肌肉处于低氧的工作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