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代际支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理论框架,探索老年人接受智能健身设备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健身设备的因素,有助于为智能健身设备在老年群体推广提供参考。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多为步行,许多老年人表示需要专业的健身场所。作为健康管理较为迫切的一个群体,老年人有更强烈的锻炼需求。该群体有大量闲暇时间,同时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代际支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理论框架,探索老年人接受智能健身设备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健身设备的因素,有助于为智能健身设备在老年群体推广提供参考。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多为步行,许多老年人表示需要专业的健身场所。作为健康管理较为迫切的一个群体,老年人有更强烈的锻炼需求。该群体有大量闲暇时间,同时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老年人逐渐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满足身心健康。目前运动方式单一,同时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有针对性地为老年群体提供健身服务、增加健身供给是目前实现健康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智能健身设备,老年人健身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并实现强身健体。近年来物联网、5G等新型技术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智能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和便捷功能成为人们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将智能技术与老年健身相结合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健身,保障老年人安全和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下,较多的研究涉及年轻群体,但对于中老年的研究较少,此外技术接受模式大多被运用到网络、在线教学、线上活动等方面。很少运用于体育与锻炼领域。本研究从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出发,将体育健身中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以期为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指导,也助于推动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对于以健康为重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智能化健身设备的应用能够为"银色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因此,研究智能技术于健康养老的融合对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研究影响老年群体使用智能健身设备意愿的因素对于提升老年人群使用智能健身设备意愿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老年人感知智能健身设备的有用性会对使用设备的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消费时最看重实用性,当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健身设备时发现智能健身设备的使用能够满足自身锻炼需求,自身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会对设备使用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对于设备使用产生认同感。越积极的态度,会产生越强烈的行为意愿,促使老年人实际接触智能健身设备。第二:老年人感知智能健身设备的易用性会通过中介因素"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老年人群体在使用智能健身设备时发现设备便捷,容易上手,对于设备的使用态度就会积极;越认为设备很有用,越会吸引老年人的持续使用,感知易用性越正向,感知有用性和态度也越正向。第三: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能够给予老年人技术和心理上的支持以便于老年人接受智能技术,因此代际支持会对老年人的感知易用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在感知子女提供技术支持时,能够减轻使用智能设备的心理负担,当家庭成员主动提供支持即技术反哺支持老年人使用时,能够提高老年人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缩小老年人的数字技术鸿沟。能够提高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的水平,方便老年群体的使用。老年人感知代际支持越正向,越容易产生感知易用性。第四,老年人的使用态度对其行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的态度与行为意愿是具有内部一致性的表现。行为意愿是建立在态度上的一种行为倾向,因此态度与行为意图是正向关系,当老年人对健身设备的态度呈积极的态度,自我表示认同健身设备的效用就会促进正向的行为意图。老年人使用态度越正向,就越会促进老年人实际使用智能健身设备的行为。首先,老年人使用智能健身设备的意愿是影响其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力要强于有用性。因此,想要在老年群体中推广智能健身设备,让老年人群明确智能健身设备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外,还要降低智能健身设备使用的技术门槛,使老年人群能够在短时间学会如何使用智能健身设备,其次,感知代际支持会影响感知易用性,间接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影响。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未来应更多地鼓励子女为老年人提供代际支持,促进子女与父母的互动,能够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贡献力量。老年人的思想多为谨慎、保守,子女应逐渐引导老年人思想转变,努力消除老年人对智能技术应用的顾虑。若要促进智能设备的普及,应该落脚在设备的实用性,只有当老年人感知到使用智能健身设备产生实际功效才会认同,因此在未来要着重研究智能健身设备的效用,以老年群体个性化的锻炼需求为基础,结合该群体的运动需求,研究如何开展更安全、高效、便捷的体育服务。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系列文件法规引导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阶段性的建章立制阶段。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均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教育教学遇到困境、招生管理面临压力、项目学生后续深造遇到瓶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辐射效应减弱等。针对各种挑战,本文为新形势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供相应策略支持,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引领、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美的工作。班主任要提升自身审美品质,做一个美的代言人,以美示人,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成人。通过展示自身的榜样之美、交往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发掘班级育人的源泉,打造班级育人的船舶,配好班级育人的船桨,扬起班级育人的风帆。通过展示班主任小我之美与大我之美,丰盈学生美的精神,润泽、绽放学生美的生命!
我国孤弃儿童基数大,但近年来,我国儿童收养率连年下降,呈负增长趋势。虽然我国收养法律制度政策已逐步完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收养家庭开展的专业支持服务相对较少、收养家庭面临着亲职能力不足和家庭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我国家庭收养评估正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更多的是对收养家庭的基本条件进行审核。新时代,在实现孤弃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培育良好的家庭教养风气,促进收养家庭的融合幸福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加紧对人口流动迁移趋势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及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的历史数据比对,从省际层面和城市层面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并结合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了明确紧邻既有结构灌注桩施工力学行为,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依托,借助数值法建立了灌注桩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分析了桩基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变形特性,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同时探讨了桩基孔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虽采用钢护筒和泥浆护壁,但受钻孔开挖应力释放作用,依然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基坑设计制定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标准时,应考虑支护桩施工阶段的位移;桩基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位移小于预警值,既
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将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空间是当前社会的必然选择。社区是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老年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基础,是社区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目标和价值体现。老幼耦合模式发展老年教育,既满足于中国人传统的含饴弄孙的养老心理,又与家庭养老不同,它利用社区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和使用社区内各种资源,让老人和孩子相互陪伴。老幼耦合模式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既为社区的老
通过分析开放大学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困境,针对社区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经费保障、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学形式单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凸显等问题,提出科学构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快师资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等建议,以期为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班主任是班级中的核心领导人物,用智慧在班级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扮演交心者和鼓励者等多重角色。笔者在追求班级"和谐、清明、健朗"的教育思想下,不断探索研究,提供最适合本班学生的良方妙药。班主任用自己的慧眼和慧心,在班级管理中创建"心灵驿站",才能对班级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对班级的事态有充分的预见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针对现有手势识别研究中静态双手手势识别方法单一、识别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新的手势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双手间相对位置的特征HP(Hand-to-hand position)与双手间夹角的特征HA(Hand-to-hand angle)来描述左右双手的空间位置关系,实现对静态双手手势的识别。为解决非定义手势在手势识别过程中的干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手势识别算法,在使用模板匹配的手势识别算法基础上,引入相
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理路,有助于党和人民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汲取团结奋进的智慧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理论和实践蕴含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呈现出科学性、政治性、动态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形成了大历史观的思维视角、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总结运用历史经验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镜鉴,为中国共产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