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和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这两种模型制作方法利弊与效果分析。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根据建模方法的不同再将其分成4个亚组:视交叉前池注血假手术组、血管内穿刺假手术组、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组、血管内穿刺模型组,每组18只。术后24h各组大鼠行头颅CT扫描、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评价建模的情况,通过脑水肿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评价早期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利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和颈内动脉穿刺法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模型组大鼠颅脑CT平扫可见大脑纵裂池有条索状高密度影,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征象;假手术大鼠开颅取脑后基底池未见血凝块附着,模型组大鼠开颅取脑后可见基底池有明显的血凝块附着;假手术组鼠脑H-E染色蛛网膜下腔未见红细胞,模型组鼠脑H-E染色蛛网膜下腔可见红细胞。模型组脑组织水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管内穿刺模型组脑水肿程度较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组脑水肿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管内穿刺模型组血-脑屏障破坏较视交叉前池注血法模型组血-脑屏障破坏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极少见到凋亡细胞,模型组可见到大量凋亡细胞,血管内穿刺模型组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较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组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但血管内穿刺模型早期脑损伤程度更为显著,因此血管内穿刺模型更加适合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