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三大重要病害,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绿色环保的措施。但由于长期的小麦品种间杂交选育,导致其遗传基础愈来愈窄,品种同质性越来越高。因此,进一步开拓新的基因资源,特别是从小麦近缘植物中发掘抗病、抗逆、优质等优异基因是丰富小麦遗传基础,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重要途径。粗山羊草(Ae.Tauschii,DD)是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供体,蕴含丰富的抗病、抗虫、优质等优异基因,并易于和小麦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交流。本实验室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图位克隆了粗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PmAe2147;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粗山羊草抗白粉病、优质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选育出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系。此外,长穗偃麦草曾在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携带的持久抗叶锈基因Lr19和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是极其珍贵的基因资源。实验室经长期努力,成功利用小麦-偃麦草不同7E(7D)异代换系创建了遗传分离群体,将Fhb7和Lr19分别定位于7E染色体长臂末端约2M和5M的物理区间内;同时,利用中国春Ph1b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创制出携带目标基因的抗赤霉病、叶锈病短片段易位系并广泛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