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鸽业养殖在我国特种养殖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人们对鸽的营养需求和代谢规律了解甚少,鉴于活体研究的复杂性与高成本,建立一种体外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的模型对鸽的营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次建立家鸽胚胎肠道器官体外培养模型并检测其0~7天的稳定性。实验采用不锈钢网悬挂式培养法,以胚胎期第14天的美国王鸽空肠段部分为实验材料,用DMEM/RPM16401:1混合培养基培养,比较了在培养基中添加胎牛血清对肠道器官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形态学检测发现:胚胎期第14天美国王鸽空肠绒毛较短,间充质细胞较多,纵肌层明显,体外培养至第3天,肌层变窄,而后逐渐消失,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非常明显,到后期绒毛形态已消失,整个肠道内部于4~7天几乎已被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完全占据。添加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与无血清培养的体系相比,肌层消失更加迅速。酶学检测结果显示: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肠组织细胞凋亡关键酶caspase-3活性在第1天显著上升,而后逐渐降低,而有血清培养体系中caspase-3活性于培养起始3天均显著高于活体水平,并于第4天逐渐降低。两个培养体系中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于第3天显著上升,且添加胎牛血清实验组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无血清培养组,由此可以解释培养后期肠器官中的上皮细胞分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两种培养模型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于第2天显著升高并于第7天达到最大值,由此说明,实验期内美国王鸽胚胎期空肠段始终保持较高的代谢的水平,由于胚胎期肠道上皮细胞具有非常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从而推测肠道器官体外培养系统中上皮细胞可能对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肠组织早期凋亡活性的升高可能来自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因此,为使得体外器官实验更接近活体状态,本论文建议基于美国王鸽肠道器官培养系统上的实验应尽量在3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