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延长术后龈缘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牙冠伸长术(CLS)后龈缘位置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索其生物学基础。通过研究结果得出一定结论,为牙冠伸长术的临床操作及预后提供参考及建议。材料与方法:经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拟行CLS的27例患者(年龄:37.59±13.71岁,性别:13例男性,14例女性),共40颗患牙,按现行通用标准将患者分为薄牙龈生物型(13例,年龄:40.23±15.01岁,性别:5例男性,8例女性,21颗患牙)和厚牙龈生物型(14例,年龄:35.14±11.87岁,性别:8例男性,6例女性,19颗患牙)2组,术中使用牙周探针测量其生物学宽度(BW)以及龈沟深度(SD),并且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测量受试牙龈缘冠向移位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受试牙正中位点与邻接位点于术后3个时间点龈缘冠向位移量比较结果如下:二者术后1月(1.11±0.18vs1.25±0.20mm,P=0.00)、术后3月(1.28±0.30vs 1.55±0.28 mm,P=0.00)和术后6月(1.37±0.33vs1.61±0.26 mm,P=0.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中位点龈缘冠向位移量明显小于邻接位点。2.薄牙龈生物型与厚牙龈生物型术后龈缘冠向位移量在各个时间点结果比较如下:术后1月(1.18±0.17vs1.23±0.11mm,P=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1.27±0.15vs1.68±0.14mm,P=0.00)、6月(1.32±0.14vs1.76±0.12mm,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薄牙龈生物型表现出更少的术后龈缘冠向位移量。3.薄牙龈生物型术后龈缘冠向位移量在术后3个时间点结果比较如下:术后1月与3月(1.18±0.17vs1.27±0.15mm,P=0.09)、术后3月与6月(1.27±0.15vs1.32±0.14mm,P=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厚牙龈生物型术后龈缘冠向位移量在各个时间点结果比较如下:术后1月与3月相比(1.23±0.11vs1.68±0.14mm,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龈缘冠向位移量与术后1月相比更大,但术后3月与6月相比(1.68±0.14vs1.76±0.12mm,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所有受试牙在CLS术后3个固定时间点颊侧位点与舌侧位点龈缘冠向位移量比较结果如下:在CLS术后1月(1.20±0.16vs1.20±0.16mm,P=0.82)、术后3月(1.48±0.23vs1.44±0.31 mm,P=0.54)以及术后6月(1.57±0.24vs1.50±0.31 mm,P=0.29)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上牙与下牙在C L S术后3个固定时间点龈缘冠向位移量比较结果如下:其中在C L S术后1月(1.20±0.16vs1.20±0.12mm,P=0.90)、术后3月(1.46±0.23vs1.47±0.29mm,P=0.94)以及术后6月(1.50±0.24vs1.58±0.29mm,P=0.38)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使用牙周探针测量薄、厚牙龈生物型的BW(1.49±0.19vs1.80±0.21mm,P=0.00)以及SD(1.93±0.28vs2.24±0.41mm,P=0.00)的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LS术后正中位点与邻接位点龈缘冠向位移量不同,前者明显小于后者。2.薄牙龈生物型与厚牙龈生物
其他文献
铁路团体旅客运输席位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席位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解决团体旅客运输计划的数据对接、审核和裂解以及团体席位批量自动调整的问题。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采
对柴油机气门用23—8N奥氏体耐热钢按不同工艺进行了固溶和时效处理,检测了不同热处理状态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固溶温度会影响23—8N钢时效后的硬度,并且随着时效温度
目的: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PA)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被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所发现和证实。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的体力活动
教育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教育全面变革.传统教师角色遭遇挑战,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寿康宫迤东,是明清两代的太后居住区。肇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在明代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的。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
我国的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在教学、学生基本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接现象.在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这给后续教育增加了很
针对当前运输调令数量多、执行时间紧、乘务人员流动分散等问题,如何迅速准确地执行命令是客运段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以调令在客运段的流转为视角,开发了基于移动网络下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