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小克拉通盆地具有构造分异性,这一认识初步形成于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纪川中裂陷槽的发现,这一发现重新引发了克拉通内盆地勘探突破的新高潮,发现了万亿方安岳大气区。克拉通盆地内构造分异改变了原来认为盆地内部"铁板一块"的传统认识,认为受构造控制克拉通内具有隆凹相间的特点。通过研究明确了前寒武纪四川盆地内的隆凹展布特征和古构造格局,分析了构造分异对岩相古地理的控制作用。川中裂陷槽与川东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川中裂陷槽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本文重点阐述川东裂陷的发现及特征。本次研究基于地震资料解释首次提出前寒武纪四川盆地发育川东古隆起的认识,厘定古隆起平面、纵向发育特征,明确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地层、沉积储层发育控制作用:(1)地震剖面上灯影组、下寒武统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同相轴向隆起区超覆的反射特征,与川北地区野外露头研究中发现的灯影组地层向汉南古陆超覆现象一致,对比认为川东地区在震旦纪发育与汉南古陆同期的古隆起,对沉积起到控制作用;(2)在汉南古陆周围发育灯影组优质岩溶储层,明确了古隆起对储层具有控制作用,具有勘探潜力;(3)古隆起的演化经历三个阶段:(1)古隆起期,整体暴露与水面,主要控制了震旦系陡山沱组及灯影组1-2段沉积环带状展布;(2)水下隆起期,以水下高地地貌控制灯影组4段高能沉积丘滩体展布;(3)消亡期,随着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深水陆棚的快速沉积充填作用,古隆起消亡。本次研究明确改变了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的传统认识,为克拉通盆地内构造分异性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为川东震旦-寒武系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