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胡达罗夫(曾将翻译单位定义为"在目标与中有对等项的最小源语单位"。此后,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对等项"和"最小"两个界定要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命题。其中罗选民教授(1992)提出了翻译分析单位和转换单位两分的主张,解决了"对等"和"最小"之间的矛盾,并在学界首先提出"翻译转换单位"的理论。但以"小句为翻译转换单位"这一具体命题尚有问题没有解决:1汉语界对小句存在争议;2.小句以外的成分也能转换成句读段(小句)。为尝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以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为理论基础,将翻译的句法转换视为信息团的解析、转换和再编码,将小句分为词组、短语等小信息团,可一直分解至"Described[对象]--Describer[描述]"这样的基本关系对,并称之为informational constituent(信息段)。这种信息解析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信息要素可以复制和分配,这种复制和分配并不会影响信息的性质和总量。如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urs.可以分解成In the doorway lay-umbrellas、at least twelve-umbrellas、In umbrellas of all sizes和umbrellas of all colours四个信息段,并译成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连淑能,1993:68)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信息段的构成、信息段的语言体现(包括修饰性体现vs.描述性体现、隐性体现vs.显性体现、聚集体现vs.分立体现等三组不同体现方式)、信息段的解析(包括词组和小句两个层面的解析方法)等问题;在文章后半部分,讨论了英汉翻译中的信息段再编码,即从谋篇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句读内的谋篇、句子内谋篇和句子间谋篇问题;最后,以翻译实例陈述以信息段为单位进行翻译转换和再编码的过程。在结语部分,提出了这一主张的新颖性和仍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