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川村陆蛙(Fejervarya kawamurai)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村陆蛙是泽陆蛙的一种复合种,其分布区遍布印度到日本等东南亚地区。泽陆蛙在中国自南向北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但我国有关泽陆蛙及其复合种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普通PCR技术测定泽陆蛙和川村陆蛙的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利用MITOS WebServer来确定线粒体基因结构和排列方式,用tRNAscan-SE构建tRNA的三叶草结构,用RaxML程序和MrBayes 3.1.2程序进行ML和BI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川村陆蛙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方式总体上和泽陆蛙相同,均存在典型的两个tRNA-Met基因。同时tRNA-Thr/tRNA-Pro/tRNA-Leu移位到tRNA-Phe上游,而ND5基因则移位到了控制区和tRNA-TPLF基因簇之间。但是在舟山川村陆蛙和部分福建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中还发现,在tRNA-His和tRNA-Ser基因后面存在不同程度的tRNA-Ser或tRNA-Leu基因的重复。tRNA-Ser或tRNA-Leu基因均为残基,且序列组成的相似度高。当反密码子环从TCT突变为TTT时,tRNA-Ser变为tRNA-Leu。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泽陆蛙及其复合种可以分为两大支系,分别是广西、广东、贵州以及舟山群岛等地聚为一支,其组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1-0.039,平均遗传距离为0.017,这表明川村陆蛙在系统发育上和中国东南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泽陆蛙关系较近,这可能是由于舟山岛屿上的川村陆蛙沿福建古大陆架进行扩散而形成的。
其他文献
蜉蝣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研究发现扁蜉科、小蜉科和四节蜉科都有发现tRNA基因重排现象,其中从NCBI上获得扁蜉科3属5种出现两种不同的重排现象,即赞蜉属Paegniodes呈现典型的
本文以超高层建筑为研究视角,先分析这类建筑工程给水系统分区供水系统设计现状及分区形式,并以南通市高新区某运营中心为研究实例,通过综合分析,明确这类建筑给水系统分区、
目的:通过对尸体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观察,标本的病理学检测,结合手术标本的观察,研究Denonvilliers筋膜的组织学来源,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直肠前方手术入路、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对40个经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体(男、女性各20个)标本进行解剖。全骨盆标本的解剖按照腹腔镜TME手术要求进行,半骨盆标本按照局部解剖学的要求进行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