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榴辉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原位熔融vs生长捕获vs熔/流体渗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高压地体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可以经历部分熔融[1-2]。部分熔融会显著影响深俯冲板块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超高压地体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3-4]。长英质片麻岩是超高压地体中最常见且最易熔的一种岩石类型,目前已报道的部分熔融现象普遍同该类岩石紧密相关。不同于长英质片麻岩,基性榴辉岩通常保留了峰期超高压矿物组合且相对难熔,同时其经历部分熔融的现象鲜有报道。超高压榴辉岩中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其他矿物多相固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在折返早期可能经历过低程度部分熔融[5-6],然而关于该类多相固体包裹体的成因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大别山甘家岭M型超高压榴辉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发现了部分熔融的多种证据。与此同时,对榴辉岩中的多相固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显微构造和成分分析,相关研究结果为其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甘家岭超高压榴辉岩峰期矿物组合由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柯石英、菱镁矿、白云石、金红石、磷灰石和锆石等组成,局部经折返熔融形成以石榴子石和石英为主要组成的残余体。相较于榴辉岩,残余体的Si O2、P2O5和REE含量升高,其他主量元素和LILE含量降低。榴辉岩和残余体在显微尺度上保留了部分熔融的多种结构证据:斜长石和绿帘石薄膜/条带、斜长石+石英熔体囊假象、斜长石+钾长石交生体、绿帘石的震荡环带等。榴辉岩和残余体中的石榴子石含有相似的多相固体包裹体,不过该现象在残余体中更为典型。石榴子石中的多相固体包裹体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其他矿物组成,整体形态非常接近柯石英;第二类核部由金红石组成,其周围被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包裹,包裹体的整体形态非常接近核部的金红石。两类包裹体均发育楔入状和颈缩构造,包裹体同石榴子石之间的接触边界明显受控于寄主矿物晶面,这些特征暗示两类包裹体的形成均同熔流体活动紧密相关。第一类多相固体包裹体富集LILE(Cs、Rb、Ba、K、Pb、Li、Be和Sr)但其LREE和HFSE(Nb、Ta和Ti)含量变化较大,后两类元素的含量分别同包裹体中的绿帘石和含钛矿物多少紧密相关。考虑到两类包裹体的整体形态分别接近早期的柯石英和金红石包裹体并且其化学组成多变,本研究认为这些包裹体是由外界的熔流体渗入到石榴子石中并同早期的矿物包裹体相互反应形成的。石榴子石中发育两期裂隙,早期裂隙已经愈合并在电子背散射图像上表现为脉络状亮纹,晚期裂隙切割早期愈合裂隙并被后期蚀变的绿泥石充填,本研究将前者解释为早期熔流体的渗入通道。此种成因机制下,利用上述多相固体包裹体恢复早期的熔流体成分将会非常困难。
其他文献
目的:以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来消除其不良情绪,并使其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到福建泉州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胃癌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辨寒热,识真假;银翘退热,慎煎煮:银翘散治高热等,介绍了中医急诊应明确方向、担负使命,其次介绍了中医急症的发展应着重发掘、研究中医药在急诊方面简便有效的传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改变了原有"营增并行"的纳税局面,税制改革造成的税基变化和宏观政策产生的税负变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改革综合效应
目的:比较磷酸川芎嗪滴丸剂与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滴丸剂)与参比制剂(片剂)各200 mg,采用HPLC法测定
苯磺酰腙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常被用来构建碳碳键和碳杂键。论文第一章概述了苯磺酰腙参与的环化反应,一系列杂环分子或结构更为复杂的化合物可通过苯磺酰腙参与的环化
家庭能源活动已经逐步成为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亦是能源地理和能源转型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家庭部门已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方,同时,面向家庭尺度的精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有效促进了果树育种事业的良好发展。原生质体培养在当前果树育种事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市容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一个相容的难题,就是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的同时,在城市中心或旧城区存在着大量的
渔船出海作业时,需携带冰块为渔产品保鲜,而100t以下的中小型渔船因经济性的限制,不宜安装压缩式制冷机。文中介绍了一种渔船利用自身动力柴油机的尾气驱动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等。要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利用好农村金融这一工具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业现代化改革,进而保障农户收入稳定提高、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