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自伤行为表现为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反复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且这种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由于自伤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根据环境功能模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环境、情绪和认知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环境)、羞耻感(情绪)和认知重评(认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共采用了三个行为实验来实现研究目的。实验1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考察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非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724,p <0.05;相比无自伤经验的青少年,有过自伤经验的青少年在实验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200,p <0.05。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羞耻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羞耻感的中介效应值为0.37,95%的置信区间为(0.12,0.65),占总效应的78.08%。实验3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认知重评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羞耻感,B=-0.261,p <0.01,即认知重评对羞耻感的中介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通过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而认知重评能够明显降低羞耻感的这一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