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和认知重评的调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d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自伤行为表现为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反复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且这种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由于自伤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根据环境功能模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环境、情绪和认知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环境)、羞耻感(情绪)和认知重评(认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共采用了三个行为实验来实现研究目的。实验1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考察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非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724,p <0.05;相比无自伤经验的青少年,有过自伤经验的青少年在实验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200,p <0.05。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羞耻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羞耻感的中介效应值为0.37,95%的置信区间为(0.12,0.65),占总效应的78.08%。实验3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认知重评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羞耻感,B=-0.261,p <0.01,即认知重评对羞耻感的中介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通过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而认知重评能够明显降低羞耻感的这一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肿瘤干细胞(CSCs)在毒性损伤与修复、以及致癌作用和肿瘤化学预防等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研究表明Ⅱ相代谢/解毒酶GSTM1与鼻咽癌(NPC)的易感性有关。本课题拟进一
会议
目的探讨改善胰腺缺血和钙通道阻断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重点改善胰腺
目的探讨倍半萜烯内酯(SLs)类化合物对人鼻咽癌(NPC)细胞中癌干细胞(CSC)的影响。方法人鼻咽癌高分化CNE1L和低分化CNE2L细胞株为靶细胞,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co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