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训练方法不断科学化,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游泳赛事中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全能型"选手,不少运动员在个人混合泳与其他项目中均能取得优异成绩。作为金牌大户的游泳项目来说,兼项成功是成为游泳强国的制胜因素。同时,游泳项目的水平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体育竞赛的综合水平。本文通过对混合泳运动员的兼项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优秀混合泳运动员的兼项趋势,结合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理论,归纳出兼项成功的重要特征,为提高我国游泳项目整体水平,培养"全能型"运动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及比较分析法,对2011年-2017年期间举办的四届世锦赛、两届奥运会、四次全国游泳冠军赛及两届全运会在内的12次比赛中,分别进入男、女200米、400米个人混合泳前八名的384名运动员进行研究,并统计其兼项数量,兼项泳姿,兼项距离,结合优对秀运动员个案分析及相关专家的访谈,对国内、外优秀混合泳运动员的兼项特征进行对比与分析。研究结果:在运动员的兼项数量上,我国优秀男,女混合泳运动员低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此外,根据兼项数量特征,可将运动员划分为单项发展和多项发展两种类型。单项发展为兼一项的运动员,该运动员仅专注发展混合泳水平,并在200米和400米混合泳项目上均达到较高水平。多项发展运动员可同时在混合泳及其他多个泳姿项目上达到高水平。相较于国际赛场,我国缺少多项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对运动员兼项泳姿的统计中发现,国内、外优秀混合泳运动员兼项率最高的均为不同距离的混合泳项目。我国选手兼项率第二的为自由泳,女子运动员兼项泳姿结构单一。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在蝶泳,仰泳和自由泳中的兼项率更为平均。我国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全能型"运动员。由于个人混合泳项目中,仰泳和蛙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蝶泳与自由泳又需要较好的技术及速度,以此控制比赛配速,在不过多消耗体力的情况下完成最后冲刺。因此,我国混合泳运动员应注重四种泳姿的提高。加强泳姿转换能力,重视仰泳和蛙泳的耐力水平发展,最终帮助成绩的提高。从兼项距离上看,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兼项距离更为集中。同时发现,兼项成功的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距离特征,可分为"短距离"、"中距离"和"长距离"三种类型。国内、外赛场上活跃较多的为"中距离"型兼项运动员。因此,这提示运动员应根据项目的供能特点选择相近距离的项目兼项,提高成功率,教练员则应根据供能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从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优秀混合泳运动员都存在一个共同特征:能够在混合泳项目与其他至少一个或以上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但限制我国运动员兼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比赛能力存在的差距。只有具备强大的比赛能力,即在一次赛事中能够承受高强度、高频率的比赛,将良好的竞技状态连续在比赛中发挥出来,才是兼项成功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教练员的访谈及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兼项成功运动员的教练,都拥有相同的训练理念和培养方式,即重视发展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及四种泳姿技术。其中包括:(1)训练中常包含一定比例的混合泳,帮助运动员发展有氧、无氧耐力及专项强度。(2)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注重发展四种泳姿技术。(3)建议不要过早地确定运动员主项并进行大量专项训练,避免过早专项化影响其运动生涯发展。(4)国外教练员更愿意在比赛中让运动员积极参加多个项目。研究结论:当今泳坛,我国若想跻身一线队伍,更应该重新审视游泳运动员具备多项发展的能力这一事实。在日本、匈牙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均涌现出此类优秀选手的情况下,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给予我国竞技游泳运动训练与竞赛新的启发,更新教练培养理念。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我国缺少多项发展的优秀选手,并显示出兼项泳姿结构单一,兼项距离较为分散,成绩不突出,比赛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建议我国教练员重视混合泳运动员的发展潜力,以培养多项发展型选手为训练目标。更新训练理念,认识混合泳对有氧能力及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要过早为运动员设定主项,避免大量专项训练使运动员产生枯燥情绪,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此外,建议我国优秀混合泳运动员丰富兼项泳姿,针对各泳姿对混合泳成绩的影响加强训练,着重加强仰泳与蛙泳的技术与能力,积极参与其他泳姿项目,帮助其提高混合泳最终比赛成绩。应根据项目的供能特点选择兼项距离,提高兼项成功率。同时,应加强连续参赛的能力,训练中增加比赛强度,可采取以赛代练,帮助兼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