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全球平均每年6万人死于狂犬病;超过1500万人接受暴露后预防;亚洲发病最多,以印度为首,其次为非洲。发展中国家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由病犬传播者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狂犬病分为躁狂型(脑炎型或经典型),约80%,麻痹型:不到20%,非典型:与蝙蝠狂犬病有关。典型躁狂型分为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持续2~4日;兴奋期:持续1~3天。狂犬病典型临床症状有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怕光、怕声音、多汗、流涎以及咬伤处麻木、感觉异常等,所以对表现为兴奋、恐水、怕风的患者,要仔细询问有无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史以及暴露后预防情况。疾病早期的CT表现一般正常,较晚期时可能出现脑水肿,MRI可能显示海马、下丘脑、脑干有T2信号增强区。诊断参考《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如果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或RT-PCR核酸阳性,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毒,尸检脑组织标本,检测狂犬病毒抗原(+)、狂犬病毒(+)或细胞培养分离到狂犬病毒,即可确诊。虽然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但也要对临床怀疑的病例做病原学诊断,以除外其它病原体所致的脑炎、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