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中国在校大学生对国土空间认知的基本数据。研究的地域是中国国土的全部范围,内容包括地名认知、方向认知、距离认知和手绘意向图四个方面。由于作为被调查对缘——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比较大,问卷调查引入了分层抽样的思想,依据学者对中国国土空间的综合区划,将中国划分为8个大区,然后在每个大区内选择若干大学进行问卷调查,最终选择了25个城市的31所大学,共计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07份,总有效回收率88.4%。通过问卷调查,本文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下,中国大学生对国土空间的宏观认知地图会产生怎样的模式?②哪些认知地图的地域模式与中国大学生对国土空间认知的实际情况相符合?③距离因素对认知地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认知地图的地名认知、距离认知、方向认知和手绘地图是否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的状况如何?④非距离因素比如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被认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人口和城市分布会对认知地图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①理论上,在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下,大学生对国土空间的认知地图会产生一些地域差异,根据地域差异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模式,分别是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和均质地域模式。②同心圆模式符合单个城市大学生的认知地图模式,多核心符合多个城市大学生的认知地图模式,均质地域的认知地图模式不符合中国大学生对国土空间认知的规律。③距离衰减规律在认知地图各个要素中的作用不尽相同。④中国大学生对国土空间认知的偏东性显示了非距离因素对认知地图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大学生对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与人口分布密集和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认知水平高,而对西部地区认知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