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美好生活需要",原来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多样化、高水平的升级,人民将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和谐的社会关系、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展体育的根本,不是为了拿几块金牌,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国的共体育服务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提升与供给不足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引下,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于民和供需耦合为目的,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旨在缓解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服务全民"的宗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新中国以来有关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文献,阅读了大量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实地调研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全人群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和南京市溧水区"万德全人群智能示范体育公园",为研究开展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对西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多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解读提供理论支撑,对南京万德集团高层领导和万德全人群智能示范体育公园和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直观了解全人群体育公园设计思路和运行管理情况。研究结果:我国整个公共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虽有大幅度改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1)公共体育服务人均占有量少。(2)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单一、供需难以耦合。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在实践工作,通常是以"标准化配置"的方式向民众提供服务,这种整齐划一的服务供给方式时常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匹配,更无法满足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3)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社会力量难以进入。虽然"社会体育社会办"的口号已叫响多年,但计划经济时期所积淀下的行政思维已形成路径依赖,很难在短期内转变,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对公共体育资源资源垄断性的控制权力。(4)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低。调查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总体状况持"满意"态度的城乡居民仅有14.1%。"全人群"概念主要应用于预防医学、卫生学和流行病理学等研究领域,为了找出某种疾病的致病原因,必须对足够的样本人群(包括健康者和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排除随机误差,这个所谓的"足够的样本人群"即为"全人群"。本研究认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就是面向所有人群供给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所有人群"并不等于"所有人",只能从理论上将目标对象"抽象"为每一类不同的群体,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通过梳理我国群众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发现,虽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中未直接采用"全人群"概念,但政策法规中已隐含全人群之实,可见,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思路早已有之,只是未在字面上确切提出。研究结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公共体育服务指明了方向,"服务于人"才是公共体育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政策法规梳理发现,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并非凿空之论,而是"有法可依";而人本理论和供需耦合是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理论支撑,公共体育服务初衷就是服务于人,因此应当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无法满足各类人群的服务需求,难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耦合。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实现路径如下:(1)供给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驱动的多元协调治理结构。(2)供给机制层次化:构建纵横双向互动服务网络。纵向分层将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实现精准分工,横向协作化解了各自为政,打破行业壁垒、部门界限,将各部门工作优势进行高度整合,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奠定"大体育"工作格局。(3)供需信息对称化:搭建供需信息交互平台。通过供需信息交互平台的供需信息联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信息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快捷有效对接,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服务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