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稻陆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和分子机制

来源 :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陆稻作为适应旱地生存的一种生态型,在高原山地地区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地位。陆稻经过长期的进化,受到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双重压力,进化出适应旱地且高产的陆稻生态型。课题组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对来自全球的84份陆稻和82份水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进化的理论发掘鉴定陆稻生态型分化基因,并进一步解析关键基因的功能及介导陆稻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全基因组聚类分析显示,陆稻与水稻一样,均是从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粳型陆稻具有单一起源,而籼型陆稻可能具有多个起源。通过全面评价陆稻群体和水稻群体形态学表型,揭示了陆稻根系和分蘖是陆稻适应性进化中的重要表型变异。研究鉴定了陆稻IRAT104中的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Os Nced2)存在一个改良品系标签位点(Elite variety tag SNP alleles, ETAS),该基因是脱落酸(ABA)合成代谢途径上一个关键限速酶基因,所有水稻品种在Nced位点的SNP突变都是胞嘧啶C型(Cytosine,水稻型),而陆稻品种中60%是胸腺嘧啶T型(Thymine,陆稻型),T型等位基因附近在陆稻中存在显著的选择信号,进一步功能分析证明陆稻该基因的SNP突变导致水稻和陆稻ABA合成量的改变而对陆稻根系生长和适应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陆稻生态型分化关键基因OsTb2深入研究,验证了Os Tb2C是陆稻分蘖降低的驯化基因,该基因新功能化是陆稻分枝适应性进化的作用模式,并对Os Tb2基因的分子调控模型进行了解析:即OsTb2与Os Tb1相互作用,部分消除了Os Tb1对OsMADS57-D14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调控分蘖表型,结合陆稻Os Nced2介导的根系可塑性发育促进植株根冠比,进而促进陆稻的旱地适应性。研究工作不仅扩展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作物分枝进化理论,为了解陆稻陆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水稻节水抗旱育种提供新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探讨三者在急性脑梗死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淮安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基线资料与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匹配的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腺苷二磷酸钠盐(ADP)途径诱聚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MAR)、花生四烯酸
工业产业和信息数字化建设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物联网可视化管理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工业物联网可视化管理系统具备设备可视化数据展示、智能巡检、在线监测及智能报警等功能。为了适应工业产业和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提供更高效、快捷、安全的工业物联网可视化管理系统定制服务的目的,采用PaaS模式与系统设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多个工业物联网领域系统中试运行,得到了用户的正向反馈,有效提高了平台
液氨发生泄漏事故后,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便于发生泄漏事故后,快速展开应急救援工作,对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区域预测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包括:通过PHAST软件模拟液氨泄漏事故工况,建立基于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的液氨泄漏应急救援区域预测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结合K折交叉验证进行超参数调优,并与随机森林、决策树模型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预测ERPG-2标准
<正>【裁判要旨】票据是提示证券,票据权利与票据紧密结合为一体。票据确权判决并非宣告失票无效的除权判决,不具有除权力及执行力,不能像除权判决一样在形式上替代丧失的票据。确权判决作出后,案涉票据仍系有效票据,确权判决的胜诉方要求付款人支付票款时的提示付款义务并不能免除。付款人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亦应当知道确权判决不同于除权判决,并未免除确权判决的胜诉方请求付款时的提示付款义务,其在未见票的情况下,仅依
期刊
<正>1 概述颈椎处于头颅和躯干之间,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节段,周围缺乏坚强的保护,加之颈椎的体积﹑强度较其他椎体小,轻微损伤即可造成严重后果。根据其解剖特点分为上颈椎和下颈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颈椎损伤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中占20%~33%。上颈椎又称枕颈段,是由枕骨髁、寰椎(C1)、枢椎(C2)3个部分组成,位于脊柱顶端,上颈椎损伤在颈椎损伤中约占30%,其中多数合并有下颈椎损伤。下颈椎是指第三颈
多年生稻是指头季稻成熟收割后,通过免耕保留稻桩,等到下一个生长季,稻桩地下茎腋芽发出新苗,重新成为可以收割的稻。笔者所在团队以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为母本,以来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多年生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
职业院校教材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载体,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更是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提出产教融合视野下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职业院校不断深入开展教材改革工作,在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多元化团队以职业活动为依据,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当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形态,并建立完善教材建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与之相随的是CO2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为了促进全球脱碳,中国需树立起大国形象,肩负起节能减排的责任。化石能源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而电力行业的煤耗量在众多行业中首屈一指。2017年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同时,电力行业是第一个被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行业,电力行业的减排对于我国构建低碳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国电力行业。考虑到
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三教改革作为核心的高职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依托以往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不断地探究数字教材的产品,为高职学校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以三教改革为核心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抓手,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以为线上、线下教育的混合教育的开展铺垫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以三教改革为核心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路以及路径进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