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夹持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木-华北-中朝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裂开、扩张、消减及闭合过程中伴随诸多陆块增生、拼合、俯冲和碰撞的产物,区域上分布的多条蛇绿混杂岩带是研究古亚洲洋演化历程的重要载体。西准噶尔南部的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断续分布在石炭纪火山碎屑沉积地层中,从北至南可分为三段:百口泉、白碱滩和克拉玛依段。最南侧的克拉玛依段位于克拉玛依市西南约15 km处,呈近南北向延伸,并在太勒古拉附近发生转折,呈NW-SE向,主要出露枕状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硅质岩,以及少量的超镁铁岩,如蛇纹岩和纯橄岩。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中的硅质岩多为紫红色,少量为灰白至浅灰绿色,除了少量呈透镜状产在火山岩之中外,大多为薄-中层状,局部发育水平纹层,整合覆在枕状玄武岩之上。通过对克拉玛依段的硅质岩进行室内处理,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包括Trilonche davidi,Trilonche spp.,Trilonche cf.echinata,Trilonche minax,Trilonche vetusta,Trilonche elegans,Stigmosphaerostylus sp.,Triaenosphaera spp.,该放射虫动物群分异度较低,由Entactiniidae科和少量的Haplentactiniidae科组成,时代为晚泥盆世。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克拉玛依段的硅质岩属生物成因硅质岩,且具有大洋盆地和大陆边缘硅质岩的双重特点,如主量元素中Mn O含量较高(0.120.24%),MnO/TiO2值(1.092.67)接近于大洋盆地硅质岩,Al2O3/(Al2O3+Fe2O3+MnO)值(0.4940.534)和稀土元素LaN/LuN值(0.991.41)、LaN/YbN值(0.760.84)指示其具有大洋盆地和大陆边缘过渡环境硅质岩的特征,而Ce/Ce*值(1.091.25)和La N/Ce N值(0.790.85)则更接近大陆边缘硅质岩特征;微量元素中的V/Y(1.071.33)和Ti/V值(67.5110)也与大陆边缘硅质岩特征一致。低Si/Al值、微量元素Rb、Th、Nb等与Al2O3和TiO2呈正相关关系,显示了硅质岩的形成受到一定陆源物质的影响,相对较低的Al2O3/TiO2值(12.918.2)指示了源区主要为基性火山岩。以上特征显示了克拉玛依段硅质岩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并受陆源物质影响的有限洋盆环境中,可能代表了洋盆演化末期的残余洋盆环境。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古生物学证据,以及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证明了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时代可以上延至晚泥盆世,是目前西准噶尔地区已知最年轻的洋壳记录,说明西准噶尔南部在晚泥盆世仍有洋盆的存在,古亚洲洋在西准噶尔地区的闭合时间至少应在泥盆纪之后。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之上的石炭系由深海-半深海相浊积岩、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及钙质碎屑岩、陆相磨拉石一套海退序列组成,显示西准噶尔南部洋陆壳转换的时间可能发生在泥盆-石炭纪之交或早石炭世早期。早石炭世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的火山碎屑质浊积岩代表了洋盆充填阶段,到晚石炭世演化为残留海盆,晚石炭世晚期磨拉石的出现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西准噶尔的最终消亡,进入陆内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