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氮化物作为新型等离子激元材料具有作为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的应用潜力。为此,本文以四氯化钛、五氯化钼、乙酰丙酮氧钒和五氯化铌为原料,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成膜助剂,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技术制备出TiN基三元金属复合薄膜,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及SERS性能。结果发现,当引入五氯化钼后,TiN复合薄膜中析出Mo_2N颗粒,其SERS性能较为优异,对R6G的检测极限为10~(-5) M
【出 处】
:
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氮化物作为新型等离子激元材料具有作为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的应用潜力。为此,本文以四氯化钛、五氯化钼、乙酰丙酮氧钒和五氯化铌为原料,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成膜助剂,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技术制备出TiN基三元金属复合薄膜,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及SERS性能。结果发现,当引入五氯化钼后,TiN复合薄膜中析出Mo_2N颗粒,其SERS性能较为优异,对R6G的检测极限为10~(-5) M,拉曼增强因子为0.31×10~3。分别添加乙酰丙酮氧钒和五氯化铌后,薄膜中的V和Nb元素与TiN形成固溶体,薄膜中颗粒尺寸长大,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内共振吸收峰变宽,禁带宽度变小,因此,掺杂复合薄膜具有更为优异的表面增强拉曼性能。其中,掺杂钒和铌时复合薄膜对R6G的检测极限均为10~(-6) M,增强因子分别为7.323×10~3和5.633×10~3。
其他文献
随着地震勘探方法的多极化发展,地层里油气储集体呈越来越复杂化趋势,只利用少量的、单一的信息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流体识别目的,为此,人们希望从实际地震资料中更多的提取多样、复杂的反映地质储层流体信息,而地震纵波、横波及转换波综合利用为此提供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方法。 岩石物理理论是联系油藏特性参数与地震数据的桥梁,也是地球物理资料的正反演计算和流体识别综合解释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本文在岩石物理学的基础上,主
碳酸盐岩地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它也是溶洞发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溶洞型储层的空隙空间结构也比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复杂的多。因此,溶洞型储层在测井解释评价方面上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直以来也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测井解释评价的一大前沿难题。 碳酸盐岩储层在油气储集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溶洞型储层的分布特征与储集方式十分多样化。由于目前测井仪器与测井方法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方法与仪器的
2006年1月27日,贵州省威宁县猴场镇发生崩塌灾害,规模约5000m3,掩埋一私人煤矿洞口,幸未导致人员伤亡。依托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的科研项目“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本人多次随课题组开展了现场调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调查发现,崩塌灾害发生于近水平上硬下软型高陡岩质边坡中;区内与该边坡相关的大的古崩滑地质灾害有5处。近水平上硬下软型高陡岩质边坡是西南地区典型的边坡类型之一。基
激发极化法是寻找金属矿产特别是金属硫化物矿产十分有效的物探方法。它具有分辨率高且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也是电法勘探中唯一能够识别侵染状矿体的方法。为了更好的指导实际勘探工作,对其进行正反演研究并分析总结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正演数值模拟选择有限单元法,从点源二维地电问题出发,介绍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稳定电流场的边值问题的讨论。通过以稳定电流场的偏微分方程为基础,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推导了
降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滑坡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如何合理的评价和预测降雨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及滑坡规模,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因此,对于降雨过程中坡体中水分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诱发边坡失稳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开展了一系列降雨诱发滑坡试验研究,通过压力板仪试验获取了脱水过程的土-水特征曲线,还基于流-固耦合理论进行了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南地区堆积
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水电资源的主要集中地区,规划建设有多座大型、巨型水电站。该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构造活动作用强烈,水电站建设极易出现由高地应力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其中,由高地应力释放所产生的高坝坝基岩体质量劣化是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坝基开挖后的岩体应力场变化难以准确预测,应力场的变化将引起坝基变形破裂,导致岩体质量劣化,严重影响坝基岩体质量和大坝稳定性。本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凭借其所具有的全天候、全球性、精度高、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精度重、磁勘探测量当中。为今后的重、磁勘探测量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采用GPS相对定位方法,可以方便地测得地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高精度平面位置信息和高程信息,因此,它在重、磁勘探测量中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基于载波相位测量的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的日益完善,使许多原来十分繁琐的野外
川西坳陷东坡YT地区北部的丰谷和南部回龙地区在须家河组都获得较好油气成果,展示了该区深层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揭开了YT地区深层勘探的序幕。但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属于超致密,裂缝性气藏,储层具有“两超”—超致密、超低孔渗和极度非均质性特征,再加之该地区钻井少,前期研究主要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故有效储集带预测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高能沉积微相控制的优质砂体展布规律、网状裂缝发育特征等,在油气勘探中都堪称
大牛地气田盒1段气层属于致密砂岩气层。盒1段辫状河特征明显,砂体发育并相互叠置,导致储层纵横向岩性、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因低孔、低渗,岩性致密,致使气层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增大气层识别、分类的难度。生产和研究不同步,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和钻井数量的快速增多,分区块、分小层对盒1段气层进行评价显得相当必要和迫切。 本论文以小层为单位,通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研究储层物性、岩性,气层测井响
乾安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晚期,油田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情况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多角度、动静态结合定量表征非均质特征,分析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建立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非均质性与注水、注气开发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对乾安油田实施注CO2气驱提高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及认识:①通过地层对比、微构造、沉积相研究,揭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