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广场体育群体出现爆发式增长,集散在城镇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广场舞扰民"、"健步走占道"等民事纠纷也层出不穷,在公民体育参与权与休息权的冲突之下,广场体育群体变得愈发庞大,聚集现象更为显著。前人从现象学出发,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动机诉求和矛盾冲突,群体特质和社会认同促成了广场体育群体的形成,而权力冲突的根源则是体育公共空间的供需矛盾与治理缺失。但现象学的视角忽略了社会纵向变迁的"循环模式",动机不是随意出现的,矛盾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诠释广场体育群体现象需探寻其本质,找到"存在存在"的意义。本文基于布迪厄社会理论,依据"整体看待,拆分解析"的要求,从整体视角看待广场体育群体现象,从发展历史、社会条件和发展历史与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解析广场体育群体现象。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研究结果:(1)纵向外因——社会空间的占据社会娱乐活动被场域控制者所占据,广场体育群体成员作为场域中的被控制者因文化和经济的劣势,在社会空间争斗中处于下风,体育权利的实施只能寄于全民健身笼罩的保护。但是这层笼罩是轻薄的、脆弱的,原先并不存在,现今也是无形的。究其实质为博弈的力,而所谓"广场体育群体"即更强外部张力吸附至全民健身边界之上的"准体育群体"。这些附着体并非体育群体,受保护最少、受冲击最多、话语权最弱,自由境遇的底线面临挑战时随即出现社会空间争斗。(2)纵向内因——活动形式的演化广场体育群体现象并非凭空出现,也非外界舶来,而是活动形式为适应社会出现的演化。演化的表象是新思维、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流失。究其实质,是新空间的超越和旧空间的剩余的组合,其演化结果不可避免地融合了新旧空间的存在。但流失不同于丧失,只是被多重的新空间彻底压扁,挤压的过程即是事物演化的过程。其诱则因内外力的不均衡,目的则是人根据自己的本性以"应和"自然、社会与自我融合。(3)横向外因——传播媒介的激化通讯科技的加强让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交往不再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语言或非语言交往,网络媒介将社会关系进一步拉近,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幅度更大,个人接受的信息量更加复杂。在繁杂的信息中,个体难以辨析真伪,在社会互动中因为"首映效应"、"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情感相通"、"距离远近"、"交往频率"、"智慧能力"、"人格品质"等因素出现随大流现象,社会行为因社会互动的加强而由个人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4)横向内因——社会认同的追求广场体育群体的活动是被控制群体占据主流的文化活动,是独立个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选择性集聚。社会结构压力将分散的个体挤压进狭小空间,主体间密度减小,在社会文化认同的作用下,个体自发选择集聚,聚合体的引力和斥力都要远大于个体,也就形成了集体不断吸纳个人,集体之间不断对抗的局面。距离被拉近后的不同群体间的内部个体之间再次互相产生认同,致使社会脉络增多,社会关系复杂。(5)纵横交错——社会争斗激发创新广场体育群体现象是矛盾斗争的产物。这种矛盾斗争源自社会各主体之间,但主体多元,时间错综。经济、文化占据上峰的青年人作为场域控制者,牢牢占据这一时代的娱乐活动,中老年人被迫卷入青壮年的时代潮流。大多数中老年无法适应时代潮流,但在广场体育群体的"大场面"中找到了"共同存在",因而表现出群体性兴奋,社会空间因而被广场体育群体占据。广场体育群体的空间占据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冲突,在权力争斗中,阶段性空间争夺的产物即为新事物。空间争斗中力的不平衡,挤压出了公路健步走、广场舞等广场体育活动,继而又挤压出与之类似的形形色色广场体育活动。在过度挤压至话语权时,处于被控制场域的自发性体育组织与控制场域的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力的不平衡到达临界点,自发性体育组织为争夺场地权和话语权而出现蛮不讲理地强占场地行为。暴力对抗的刺激反馈于社会,新一轮社会关注和社会思考重新建立。研究结论:广场体育群体现象的出现是历史长河中的节点,并非当前时代的产物,现象与本质本身就是循环往复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循环过程中,空间环境的变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压力之下的个体开始重组以达到新的平衡。广场体育群体现象即是重组的产物,重新聚合的新群体不断吸附周边的个体,也必然更加强大。尽管新群体的凝聚力相较外在压力仍十分弱小,但二者亦保持持续对抗的关系,力的对抗过程表现即为广场体育群体现象,力的边界即是判断广场活动是否属于体育的界线。但是社会主体是动态的,主体间脉络是复杂的,而研究者本身也属于社会,因此,研究是具有局限性的,广场体育群体的本质是否是体育无法界定,就即刻的现象而言,广场体育群体只是被迫接近并已经附着在体育这一主体上的散点,但这些散点还尚未突破边界融入体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