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草稻(Oryza sativa L.)是稻属植株,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稻田最主要危害性杂草之一。杂草稻与栽培稻在形态、生理生化方面很相似,且具很强的杂草特性,主要表现在早熟、落粒性、休眠性、适应性、竞争性较强等。早熟是杂草稻落粒性的先决条件,从而逃脱人工收获而大量进入土壤种子库。然而,有关生长时期的变化使得杂草稻早热而逃避人工收获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分别从杂草稻发生较严重的地区选取了893份杂草稻样品和135份栽培稻样品,并结合我们实验室以前的研究工作,选取了4种杂草稻和相应地区栽培稻作为典型种群进行研究。对4种典型种群的杂草稻和相应地区栽培稻又进行了播期实验:Ⅰ(5.26);Ⅱ(6.9);Ⅲ(6.23);Ⅴ(7.7)。比较了杂草稻和我培稻的开花时间、花期、乳热期、蜡熟期、黄热期、灌浆期、开花结实期、全生育期天数。不同播期条件下测量了杂草稻和栽培稻的株高、分蘖、穗长、千粒重、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结实率、单株产量、落粒性等指标。结果发现正常播期条件下秦州,扬州,茂名,丹东杂草稻生育期天数分别显著小于相应地区栽培稻23,10,20,40天;椎迟播期条件下泰州,扬州,茂名,丹东杂草稻生育期天数分别显著小于相应地区栽培稻14,9,16,38天。正常播期条件下杂草稻开花时间显著早于栽培稻。泰州,扬州,茂名,丹东杂草稻开花时间分别显著早于相应地区栽培稻10,3,6,2天。而随着播期的推迟,杂草稻开花时间出现分化,主要表现在江苏地区杂草稻开花时间晚于栽培稻。无论正常播期条件下还是推迟播期,杂草稻生育期天数和灌浆期均显著短于栽培稻。正常播期条件下泰州,扬州,茂名,丹东杂草稻灌浆期天数分别显著小于相应地区栽培稻30,10,12,15天;推迟播期条件下泰州,扬州,茂名,丹东杂草稻灌浆期天数分别显著小于相应地区栽培稻20,10,15,35天。相关性分析表明开花时间和灌浆期与生育期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播期条件下,杂草稻的千粒重(g)和结实率(%)显著小于栽培稻,而落粒性(%)与之相反。与推迟播期条件相比,正常播期条件下杂草稻的株高,结实率,单株产量显著较大。总之,无论何种播期条件,杂草稻都具有早热特性。早熟是杂草稻关键的生存策略,早花和较短的灌浆期共同促进了杂草稻的早熟,而前者更具可塑性。杂草稻早熟后通过落粒而逃避人工收获,而灌浆期较小的可塑性确保了杂草稻能够产生大量的种子进入土壤种子库持续危害栽培稻。此种生存策略可能是其进化成杂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