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练习效率的提高是受许多因素和条件所制约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技能特征和操作情境的多种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变化形式和变化数量,取得最优的练习效果,就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从"情境干扰效应"的角度,以网球发球技术作为实验操作任务,探讨不同练习方式对体育院校网球专修学生发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修学生36名,专项学习年限2年及2年以上。教学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技术水平测验(发球准确性和动作技术评分之和),根据测试成绩按蛇形排列分成3组:群组练习组、序列练习组、随机练习组。2)研究方法 a)实验法本研究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1为发球方式,分为平击发球A、切削发球B、上旋发球C;自变量2为练习方式,依情境干扰程度分为群组练习法、序列练习法和随机练习法;因变量为发球准确性、动作技术评分。实验程序:实验时间为期三周,每周练习三次,每组练习方式及实施方法见表2。练习开始前集中向所有受试者讲解实验目的、要求,为排除其他练习因素干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保证只有在实验期间进行三种发球技能练习,其余时间不练习。练习结束48h后对3组受试者平击发球、切削发球、上旋发球3种发球技能保持测试和迁移测试。b)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对受试者前测、保持阶段和迁移阶段的测试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及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前对测试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其P>0.05,表明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参数检验。研究结果:1)保持测试阶段a)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以发球准确性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2,27)=63.5,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著增加(P<0.01,P<0.01),提高幅度为2.16分和1.17分,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著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b)发球技术评分以发球技术评分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著(F(2,27)=10.196,P<0.01)。从图2来看,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迁移测试a)发球准确性同保持测试中一样,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著(F=25.4,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著增加(P<0.01,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著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图3)b)发球技术评分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著,F=4.826,P<0.05。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P<0.05),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高校网球专修学生(技能熟练者)在同一训练单元练习不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时,存在"CI效应",随机练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受试者掌握发球动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受试者对动作技能的记忆表征和动作计划的重新构建,是网球专修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练习方式。2)随机练习能使练习者体会到不同任务变化下的动作经验,提高了学生参数化的能力,建议在CI适度的前提下让受试者充分体会到每种发球技巧、旋转规律及准确把握击球的合理时间。3)在安排教学时,应依据个体差异、操作任务的难易、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和技能水平等情况来设计安排,适当调整干预的数量,更好的提高练习者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