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老年性精神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被界定为一种发病于具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梗塞性痴呆等器质性原发疾病的老年患者,临床以睡眠障碍、妄想、幻觉为主要表现。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医神志病学专家共识的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中医药临床诊治标准,指导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方案,加强对老年性精神障碍的治疗管理,改善患者的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及躯体活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主要目的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制定老年性精神障碍的防治方案和干预手段,建立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老年性精神障碍诊治指南。目前精神专科领域内尚无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中医诊疗指南,在临床工作中诊治标准不统一,导致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不规范,无法体现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和优势性,影响了中医药方案诊治老年性精神障碍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深人研究,阻碍了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探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性及多种躯体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已呈逐年高发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诊治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障碍,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患者的需求,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因此,参考国际上关于老年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规范,结合目前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精神障碍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借鉴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指南,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老年性精神障碍的整体水平,减少精神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危害性都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研究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0%以上的老年人,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已经成为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多种身体疾病高发,再加上养老问题、社会归属等,老年性精神障碍问题成为了身体疾病的首发症状。老年性精神障碍早年发病的患者,即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晚年发病患者遗传倾向较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老年性精神障碍可能既与机体老化、脑细胞的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有关,特别是与老年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有关,也与老年人平时遭受的精神挫折有关。老年性精神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其家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老年性精神障碍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老年群体疾病,其中医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是其中医医疗技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其相关临床、科研活动评价的参照标准,是相关学科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亦是反映相关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基于中医神志病学的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中医病证临床诊疗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开展老年性精神障碍病证的中医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标准化研究工作,开展中医辨证、诊疗以及疗效评价等标准化研究工作,是其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内容:本研究根据中医神志病学的诊治理念,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将传统文献研究分析法与现代研究成果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经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临床调研、专家研讨等多个研究环节,制定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指南。依据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学术内涵,纳入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及调摄方法等内容,形成诊疗操作规范样稿,通过选择试点单位将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并进一步调研、反馈、分析、总结,形成老年性精神障碍中医药诊疗指南终稿,促进中医药在老年性精神障碍诊治中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宣贯及应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医药治疗的老年性精神障碍。可以包括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梗塞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老年抑郁性神经症、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等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本指南可供中医药专业人员以及中医神志病专科医院、中医综合医院的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中医康复医学科,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或西医精神专科等专业医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