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的病例对照分析,分析并判断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伴或不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并以腰腿痛为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差异。背景:对同时以下肢根性痛和下腰痛为共同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何种确切的手术治疗方法(单纯髓核摘除术、减压伴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仍是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对那些同时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的患者,对其术后疗效的分析目前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骨科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以下肢根性痛和下腰痛为共同主诉(且下肢根性痛的程度不小于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结果。共选择了60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岁(21~52岁),平均随访5年3个月(2年5个月~8年)。其中,L3~L4 7例,L4~L5 30例,L5~S1 23例,并且所有的病人均无腰椎的移行椎及先天或发育性畸形,也无术前的糖尿病史。根据有无伴随的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将60例患者分为A组(无终板Modic变化组)和B组(有终板Modic变化组),分别记录二组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及疼痛视觉模拟法VAS(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评分,运用改良的Macnab分级法记录最终的临床结果,采用X线及MRI方法测量椎间盘高度比值及椎间盘退变的Modic分型。结果:(1)A组(无终板Modic变化组):共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8岁(21~48岁)。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JOA、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VAS、椎间盘高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8(5~17)、4.8(1~8)、7.6(4~10)、88.3%和23.5(19~29)、2.1(0~10)、1.1(0~6)、81.3%;(2)B组(有终板Modic变化组):共22例,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37.1岁(25~52岁)。根据MRI检查,ModicⅠ、Ⅱ型及混和型(同时含ModicⅠ及Ⅱ型终板变化)分别为6、14和2例。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JOA、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VAS、椎间盘高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3.1(5~17)、5.1(1~9)、7.7(4~10)、84.7%和19.6(14~25)、4.3(2~10)、1.5(0~6)、76.8%。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A、B二组的JOA、VAS(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和椎间盘高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二组的下肢根性痛VAS分值和椎间盘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A、B二组的下腰痛VAS分值和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的最终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2%和73%(改良Macnab法)。结论: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以下肢根性痛和下腰痛为共同主诉(且下肢根性痛的程度不小于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腿痛症状且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对术前病理状态相似(疼痛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背痛JOA评分和椎间盘高度比值)的二组病人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的患者,其术后的下腰痛VAS和日本骨科协会下腰背痛JOA评分都明显低于无Modic变化者,提示对于那些伴有明显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的但仍以腰腿痛为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减压融合术是可考虑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