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种植体周围炎和高咬合的关系一直存在有争议。虽然各个研究中使用力的强度和频率各不相同,机体骨的密度也会影响研究结果,但临床研究表明种植失败和咬合功能异常存在紧密联系。目前动物研究还不能量化种植体周围骨的承载能力和咬合力下的修复能力,从而进一步揭示种植体周围骨的疲劳应力的阈值。本研究使用小鼠模型评估种植体在正常咬合和高咬合应力下的情况,建立骨疲劳应力的阈值。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微应力的大小,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种植体的"建造密码"。方法:48只5周龄Balbc小鼠用于本研究,随机分配至不同实验组。拔除小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牙位点经过三周完全愈合。拔牙窝处植入0.6mm直径的钛种植体,植体高度位于咬合面以下。三周骨结合完成后,种植体上加树脂牙冠,承受咀嚼力。正常咬合组,剩余牙列保持完整;高咬合组,加冠同时拔除上颌第2、3磨牙(mxM2 and mxM3),建立种植体高咬合模型。动物在加冠后第1、3、5、7、14、28天被处死,样本采用Micro-CT、组织化学染色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小鼠种植体高咬合模型。通过拔除上颌第2、3磨牙,总咬合力集中于种植体。根据三维有限元结果,种植体咬合力增加2.5倍。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高咬合组加冠后第3天破骨细胞活性增加,第7天达到峰值,高咬合组骨分解代谢较正常咬合组更活跃;同时,高咬合组加冠后第7天成骨细胞活性增加,14天达到峰值,合成代谢也较正常咬合组活跃;Micro-CT结果显示至28天,高咬合组无显著骨吸收,两组种植体周围骨BV/TV无显著差异。结论:种植体周围骨通过增加自身合成和分解代谢可以对高咬合状态发生适应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