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农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并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血样检测数据、人口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18岁及以上农民共3367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2RFs)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中,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51.8%、59.0%、7.0%、25.5%、38.7%、5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中心型肥胖[OR=5.62,95%CI(4.62,6.85)]和HDL-C降低[OR=3.24,95%CI(2.77,3.79)]的可能性高于男性,血压升高[OR=0.68,95%CI(0.59,0.79)]、血糖升高[OR=0.76,95%CI(0.63,0.92)]的可能性低于男性;年龄、BMI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trend<0.05)。与正常体重组农民相比,超重肥胖组农民患各种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可能性介于2.05~16.52倍之间。西部地区的农民中心性肥胖的可能性明显低于中部地区农民,但甘油三酯升高的可能性高于中部地区农民。未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关联。结论:我国约有85%的农民至少有1种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约有60%的农民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农民的BMI水平与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及聚集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建议根据农民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针对高危人群,优先采取精准化的营养干预措施,重视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