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时,所产生的一种伴随悲伤和空虚等消极的情绪反应的主观体验。研究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童年期虐待都能够正向预测孤独感,并以孤独感为中介预测成年期的6种精神疾病;此外,自我隐瞒可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孤独感,或通过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间接影响孤独感。根据自我隐瞒的压抑理论,个体主动地压抑消极的心理体验或者创伤性经历,短期的抑制可以暂时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个体若能将创伤性经历、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表露,则可以降低不良健康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假设:自我隐瞒在心理虐待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并且间接效应为正。通过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孤独感量表以及自我隐瞒量表对随机选取的6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数据由SPSS22.0和Mplus7.4进行处理。通过偏差矫正的Bootstrap法分析心理虐待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男生心理虐待现象显著高于女生;(2)高中生心理虐待与自我隐瞒及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3)自我隐瞒在心理虐待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