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金匾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发展到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学说不断被充实并加以发挥,如薛立斋注重脾肾,叶天士创立胃阴。结合时代特征,《金匾要略》论述颇有深意:肝脾同提,突出了肝脾相关性,开创了肝脾同治的先河,肝脾相关理论提示人们在顾护脾胃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调肝,即“脾病调肝”,疏肝平肝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固中,即“肝病实脾”;脾胃学说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健脾升阳,同时也应注意和胃养阴,完整的脾胃学说还提示人们要注意肝脾相关性,既要从肝论治,也要顾护脾胃,即肝脾同治。治疗上,肝气乘脾证应顺从肝喜柔和之性而治,以柔肝健脾为法,突出一个“柔”字,重用白芍;而肝郁脾虚证则宜顺从肝喜条达之性而治,法当疏肝健脾,强调一个“疏”字,方选逍遥散,重用柴胡。当然,若脾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以健脾为要,重用白术、云荃。肝脾同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然临床尚需鉴别二者主次先后,提倡肝脾同调这样往往能更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也为人们治疗疑难重症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