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渠道",对公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民已经成为信息创作传播的生力军。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以及大众主流观点都和信息传播媒介有着密切的关联,新媒体深刻的影响着个人观点的表达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对于北京冬奥会而言,作为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必然会面对的网络舆情压力。由于网络舆情用户量大、传播速度快、活跃度高,北京冬奥会的组织方若缺乏必要的舆情研判机制以及有效的预警措施,对负面舆情扩散的忽视,必然影响赛事进程,甚至国家形象。但是负面的舆情事件,往往对体育赛事以及举办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对冬奥会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研判、预警,构建针对北京冬奥会网络的舆情研判指标体系以及预警机制。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现场直接发放和微信"问卷星",对全国20所高等院校5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设定,级别分数越高代表重要程度越大。2)德尔菲法根据本研究主题内容,对选择的12位专家采用两轮德尔菲法进行调查,对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筛选。3)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判断评价指标体系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逐步确定权重。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分析,运用AMOS23.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分析,运用迈实AHP层次分析统计软件进行数学分析。研究结果: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按照舆情主体、舆情本体、舆情客体等3个一级指标进行设计,进一步细分为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从总量的角度来测量舆情的讨论热度、被关注程度与影响力情况;网民情绪态度,从传播受众的角度来考察舆情的情感倾向及态度分布;发展进度,从时间演进与历程扩散的角度来探究舆情发展路径。初步设定了13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综合因子分析结果、重要性排序和可度量性等方面对指标进行删减,完善指标体系。针对信息特征一级指标,在旋转成份矩阵中,根据系统自然聚类,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程度指标与该成分中其余指标明显不能聚为一类,与指标划分的明确性原则不符,且可度量性较差,所以将该指标删除。影响规模异常度指标难以测量且重要性评分较低,所以将该指标删除。考虑到指标的可度量性和准确性,将信息直观度下的三级指标分别改为文字信息质量、图片信息质量、视频信息质量,这样能够更好的反应舆情信息的情况。在旋转成份矩阵中,浏览量加速度和点击率不能与其所对应的二级指标中的其他指标形成聚类,且可以通过日流量指标计算获得,所以将该指标删除。由于是否有网络推手活动迹象指标的可度量性较差,所以将该指标删除。将是否成为推荐新闻和是否进入微博热搜榜两个指标合并为事件热度指标,以便进行指标量化。在受众倾向一级指标中,地域分布二级指标整体重要性较低,且根据现实经验网民地域分布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较低,所以将地域分布二级指标删除。根据重要性排序,旋转成份矩阵聚类情况,将中立情绪、态度模糊指标删除。根据以上指标删减及重构,构成新的指标结构,共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不同风险等级的北京冬奥会相关舆情进行分析,通过清博舆情、鹰击早发现、站长工具等手段获取所需要的相关数据,以建立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舆情风险各指标的量化标准。选用的舆情有"北京冬奥会会徽侵权事件"、"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北京八分钟"、"京张高铁建设"等舆情。经过所选案例的分析,建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为进行舆情风险等级综合评价,需要对每一等级进行赋分,风险等级在Ⅰ级范围内赋分1分,风险等级在Ⅱ级范围内赋分4分,风险等级在Ⅲ级范围内赋分7分,风险等级在Ⅳ级范围内赋分10分。每个指标根据权重及得分最后加总获得舆情风险总分。研究结论:首先,选取了针对北京冬奥会舆情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多种方法优化指标,最终留下相关性高、针对性强的指标因素,从而建立北京冬奥会舆情研判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权重指标,通过案例分析制定了舆情风险等级标准。最后进行实证研究,对北京冬奥会舆情事件进行研判,得出风险等级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发现反映北京冬奥会舆情事件类型的指标因素所占权重很大,说明舆情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事件本身,当舆情涉及到社会、经济等问题时,极易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爆发舆情危机。根据北京冬奥会相关事件建立的北京冬奥会舆情风险等级评价体系,可以结合舆情的现状以及发展情况对风险等级进行研判,相关部门据此可以指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