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 Xiao&Chen,1993)是引起异育银鲫寸片"肤孢子虫病"的病原。该病感染率高,在其它应激条件(如低氧、高温、高养殖密度、不当用药等)存在时可引起严重死亡。由于粘孢子虫孢壳致密结构导致的严重耐药性,针对成熟孢子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不可行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而针对感染期(水体中的放射孢子虫)与前孢子虫发育期的干预措施是预防粘孢子虫病发生的主要方式。为此,了解武汉单极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病学是预防与治疗"肤孢子虫病"的关键,尽管之前已有以成熟孢子虫(包囊)为标志的武汉单极虫的流行病学研究(Wang et al.2011)。本研究通过两年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异育银鲫繁育官桥基地的病原、鱼、水样、底泥寡毛类环节动物的调查研究,在发展池塘水柱中放射孢子虫感染源的LAMP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武汉单极虫全生活史阶段在底泥寡毛类、水柱及宿主鱼中的时空分布规律,4月初(水温为15℃)池塘水柱中便可检出放射孢子虫;水柱中感染期放射孢子虫在鱼苗从孵化池下塘培育寸片鱼种一周内就可侵染宿主,最短半月就可在宿主皮肤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说明武汉单极虫在宿主体内的孢子发生期较其他粘孢子虫短的多。阐明了武汉单极虫生活史需要经历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Beddard,1892)体内发生的雷氏放射孢子虫(Raabeia sp.Zhang,2013)阶段。目前我们正在筛选杀灭水柱中放射孢子虫的药物或其它生态调控措施(如选择合适混养抗性鱼类、引入滤食性软体动物等)以消减水柱中感染期放射孢子虫的丰度,从而降低武汉单极虫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