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坎宁安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时时刻刻》发表于1998年,以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蓝本,分别描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普通一天的生活经历。作者运用简单的言语、丰富的意象及细致的描述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扰及真正意义。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不朽魅力及文学的现实意义,激发了人们重读经典的兴趣,使文学经典的社会人生功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是女性主义的先锋,其小说《达洛维夫人》发表于1925年,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一天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地位的缺失及在男权社会中,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另外,也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虚无及困扰。迈克尔·坎宁安从人物到意象到主题对《达洛维夫人》进行了全面的互文性描写,但并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独具匠心,运用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细腻的描写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既表达了对伍尔夫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思想。“互文性”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6年提出的。互文性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概念,不仅概括和凸显了一种普遍存在、形态丰富的文化现象,而且把文本之间的互涉和互动看作是文学的构成性因素,强调在文际关系中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因此它既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的互文性是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深化,有助于重新审视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行为和阅读行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各种互文性理论可以各有侧重的向着作者、读者、现实世界、文学世界等四个方向发展。正是由于互文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多元开放,使得互文性的研究具有更加多元的特殊意义。因此,借用互文这一新型理论来研究《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既有文化意义,也有美学意义。本文将从互文性角度来解读《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对两部作品及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概括了国内外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互文性。首先对互文手法进行梳理,介绍互文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然后逐一分析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互文性表现,包括《时时刻刻》中克拉丽莎·沃甘、劳拉·布朗、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以及《时》中理查德·布朗与《达》中赛普蒂默斯·斯密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两部小说意象上的互文性,阐释这些意象并研究其代表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包括:六月的早晨;房间;聚会;水;镜子;花和战争。从而揭示迈克尔·坎宁安对《达洛维夫人》的解构与重建。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两部小说主题上的互文性,展示了《时时刻刻》对《达洛维夫人》的批判性继承。主要包括:女性主义;同性之恋;自杀和死亡。细致分析研究每一主题:女性主义的崛起和发展;同性之恋从模糊到显现及其影响;死亡意识出现的原因,死亡的延伸及积极地面对死亡的重要性。结语部分将阐述《时时刻刻》的现实意义及影响;坎宁安的创作手法的新颖和结构的精美;文学的不朽魅力以及文学对人生的现实功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