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表现明显。巨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制约东北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何优化东北地区区域经济格局,合理分配区域生产资源成为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分析东北各盟市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格局和变化,能够认清东北经济格局的演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因为,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东北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章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进展。国外的区域差异研究成果丰富,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在理论方面研究也比较成熟,并形成了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系统理论知识。近年来,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论文不断增加,主要关注全国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有一些关注某个省域内或省区边缘地区的差异情况。国内所用方法大多引用国外成熟的经济差异研究方法。
其次,本文从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发展演化趋势三个方面整理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理论基础有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增长理论、累积因果循环理论、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与边缘理论、倒“u”型假说、条件收敛效应与俱乐部收敛效应。
第三,文章建立了由基础经济、效益、结构、速度、可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评价了东北各盟市2000年到2007年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东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上升,北部相对下降;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较高的地级市分布在哈大和滨洲、滨绥沿线;随着资源的耗竭,一些开发较早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第四,区域经济增长是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差异也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东北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与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对外开放度、市场化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