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语感的本质、范畴、性质和特点,并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论证了这些观点。作者认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一种,存在于言语的解码阶段,是对言语中包含的语言知识与头脑中语言知识差异的感知和测量;语感主要是语法感、语义感和语用感。语感除了具有直觉性等特点之外,还有阶段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不同平面语感的心理运作机制,着力回答语感如何在一瞬间从言语中获得语言知识的问题。作者认为,思维模式的不同是造成语言和言语差异的关键。在言语的解码阶段,并不需要特别地提取言语中的语法知识,而是感知言语中的思维方式,在解码的同时就完成了对语言知识的感知;语义感主要是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作用,本质上也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语用感比较的是言语的变化规律是否与头脑中已有的言语变化规则一致。这些论述有效地支持了作者对语感本质、范畴、性质的观点。
论文还详细分析了“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在语感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分析了“语感教学观”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目前对语感的重视来源于“汉语意合为主”观念的盛行,根子还在于对汉语的认识不足。论文提出要重视汉语的语用规律,树立语用优先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作者还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第二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