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的身体范畴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g3114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画论借身体范畴来言说理论主张,其本身和古代身体观、身体隐喻、身体美学有千丝万缕联系,探讨画论语言中的身体问题是极富创造力的一项事情。魏晋南北朝至清代是古代画论滋生发展的主要时期,身体范畴的广泛运用也被推进,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三大范畴:身—心—气。  画论中的“身”,可狭义地理解为身体,即具有生理属性的身体部位,这部分身体是我们最熟悉可感的,呈现在画论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身”的章节包括五官篇和躯体篇,五官中视觉性最强的“目”和体验感最强的“味”及经典的审美范畴“骨”往往成为画论家们的主要选择,其中典型的有“澄怀味象”和“骨法用笔”。  “心”的内涵在画论中极为丰富。画家之“心”,首先是心灵的表现、感情的产物;其次“心”具备思考创作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处于主导作用;绘画表现对象之“心”,隐喻人物画中人的精神气貌和道德学养。典型画论有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陈郁的“写心论”。  “气”在绘画对象层面,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在古人眼中,万物禀气而生;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创作时的专注力和生命力,也是画家最终带入作品的自身的人格气质;在绘画层面,“气”指整个作品呈现出的风格面貌,“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和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念和空间意识,最具代表性的画论是“气韵生动”。
其他文献
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国,引发了无数喜爱美食的“吃货”们的追捧,被奉为吃遍全国的圭臬。吃货,是泛指特别能吃、特别爱吃的人。现如今,自称为吃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网友总结吃货的人生就如一辆火车,每天都在“逛吃……逛吃……”形象至极。  但在“吃货”这个可爱称谓的背后,隐约折射出“吃上瘾”的症状:明明三餐不缺,为何还如此的嘴馋?许多人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手,只要稍微闲暇
本文对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把苏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典型心理过程作为作品解读的线索,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创作心理,对作品中逃亡者
省试诗是唐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产物,是文化与政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来灌输国家意志,而考生在迎合朝廷需要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
肥胖型人格会导致生理肥胖  肥胖型人格是指能够导致肥胖形成的人格因素。研究表明身体上的肥胖不一定就是暴饮暴食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肥胖”也可导致生理上的肥胖。  譬如,一些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靠吃东西来发泄,或者暴饮暴食,这种现象多见于女性。还有人因为心理问题常常失眠,而又在失眠的时候容易吃东西,这样长久下去,这些人就很容易长胖。  性格敏感冲动易变胖  最新的研究表明:那些比较冲动的人,具有
很多女性不敢表达自己的心声,特别是“性”声,结果,就把它扭曲变相成无明火、唠叨等负面情绪或状态,男人本身就粗心,往往不会去领会这些不可爱的“性”号,结果更加深彼此感情的裂痕,影响婚姻的品质。所以,你想不冷落太太的心,免得她多心、疑心,平常你就得多用心,甚至多往“歪”处去想想。  暗示一:无名火  太太如果莫名其妙发脾气,东西扔得叮当响,一屁股坐下来地球也会“抖三抖”的话,你就要检讨一下,多久没“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