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向白热化,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涌入,高密度城市屡见不鲜。人口的集中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那么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缓解交通的压力,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这样就催生了城市基于交通枢纽和站点的地下空间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一动态出发,并基于目前国内地下空间设计现状的不足之处,在空间自身特性的微观层面去研究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的组织与设计各类影响要素。城市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其交通作用,即通过枢纽地下空间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起构建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有机疏散人流,减小地面交通压力;二是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开发利用后承载人们多样的社会公共活动,激发交通枢纽的城市活力,营造交通空间的“场所感”。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枢纽地下空间除了本身自然光线不足,空气流通性差等缺陷以外,城市管理方面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导致其开发不合理,空间设计趋于同质化,某些地下空间与使用者的行为出现冲突矛盾,甚至影响到枢纽地下空间的有效运转。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探讨当下枢纽地下空间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而影响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认知,并试图通过空间异质性概念的引入,研究其对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对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上,本文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空间物质形态和空间人文形态的分析。前者主要针对空间的布局,组合方式以及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后者主要是从人文需求角度进行考查,并结合场所精神的概念进行设计是否成功的评估。基于分析所得出的影响结果,再返回到空间的设计层面重新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