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异质性对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向白热化,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涌入,高密度城市屡见不鲜。人口的集中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那么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缓解交通的压力,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这样就催生了城市基于交通枢纽和站点的地下空间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一动态出发,并基于目前国内地下空间设计现状的不足之处,在空间自身特性的微观层面去研究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的组织与设计各类影响要素。城市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其交通作用,即通过枢纽地下空间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起构建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有机疏散人流,减小地面交通压力;二是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开发利用后承载人们多样的社会公共活动,激发交通枢纽的城市活力,营造交通空间的“场所感”。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枢纽地下空间除了本身自然光线不足,空气流通性差等缺陷以外,城市管理方面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导致其开发不合理,空间设计趋于同质化,某些地下空间与使用者的行为出现冲突矛盾,甚至影响到枢纽地下空间的有效运转。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探讨当下枢纽地下空间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而影响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认知,并试图通过空间异质性概念的引入,研究其对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对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上,本文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空间物质形态和空间人文形态的分析。前者主要针对空间的布局,组合方式以及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后者主要是从人文需求角度进行考查,并结合场所精神的概念进行设计是否成功的评估。基于分析所得出的影响结果,再返回到空间的设计层面重新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策略。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界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但在发展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本体与表现的分离是问题共同的作用特征,也是当前建筑创作需要解决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的流动性模糊了国家的界限,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城市陷入了全方位的竞争。各大城市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向外扩展城市空间、向内整合城市资
学位
国内近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乡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用日新月异来惊叹的同时,推倒重来式的建设越来越受到质疑,许多曾经活跃的街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市井商业
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是建立在天然风景区内以提供游客服务的景区建筑。  城市发展的迅捷推动着城郊的建设速度,人们开始将目光转译到喧嚣之外,面对以自然景观、自然历史为背
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引发的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西方国家中,城市填充被看作调和以上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国,由于存在城市发展状况、土地制度、建设法规
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理论从西方引入中国,90年代以来实践的勃兴,到本世纪初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繁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演进历程一方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累积结果,另一方面是城市设
北京市目前有接近百万的残疾人,以及超过两百万的老年人,他们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适逢2008年北京残奥会召开,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我国城市出现的贫困人口聚居现象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为对象,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典型组成部分--城镇低保家庭的空间分